李春霞 曹茜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核心。为此,运用组织行为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极为必要。
关键词:组织行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29-02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看,群体就是互有关系、互相依赖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人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个子集就是团队。团队中成员间的关系由于其人数较群体更为有限、目标一致而能够保持紧密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其结果就是获得较传统的群体那种松散的工作效果更为突出的工作绩效。[1]今天,我们从群体与团体关系的视角——这个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理论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效率,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调“重视”。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所授课程为公共课,属于社会科学类课程,学生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习,因此,从学生到管理层以至其他职业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及其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多有轻视。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内容上的政治性,许多高校作出了“重视此课及其延伸事物”的决定[2],但在资金的拨付、教师职称的晋升以及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多有被忽视的情况发生。
2.思政课主阵地的地位并未真正确定。专业课的“硬”与思政课的“软”,长期在思政课教学成员内外博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各个层次学位点的争取与建设上。高校其他专业教师更是把思政课作为点缀,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学好专业课才能走遍天下,因而随意安排思政课授课时间,随意占用思政课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样,专业课的“硬”与思政课的“软”对比鲜明,同样影响到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责任认同。
3.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合作性差。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中普遍存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合作不力的状况。高校具有较为自由和自主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时间上自由、工作形式上较为独立,逐步形成了教师工作内容的自主化与个性化的教学传统。特别是对于思政课教师更是如此。而且在教学团队中,个人的努力和绩效往往难以衡量,加之教师间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更加剧了团队成员间合作不力的状况[3],教学团队的集体优势无法发挥。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在组织行为学中,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团队成员是其组成要素。团体中既要注重发挥个体成员的优势特长,又互相协作、协同工作,以达到团体利益的最终目标。所以,团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共同目标,具有对成员提供知识并尊重成员兴趣和成就的价值理念。
1.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工作绩效。教学团队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成员队伍。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中,每个教师教授的课程都是在大范围下的小分类,要形成在职称、年龄结构、知识、能力上的互补。只有成员间能够在资源利用上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教学团队建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有利于提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责任感。马斯洛心理学认为,社会归属感是每个人的社会性需求和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在教学团队中,教师是通过他们在教学中的相互沟通、协作与补充来体现和满足这种需求的,团队成员彼此依赖、彼此互助、不可分离,成员对自己的职业具有价值感和责任感,更加乐意工作。教学团队绩效并不是成员个人业绩简单相加后的总和,而是所有成员协同努力后形成的合力绩效,是1+1>2的效果。建立教学团队后,既要对教师的个人业绩进行考核,还要同时注重对团队整体绩效的考核。另外,还要完善团队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制度,长期有效地促进团队及其成员不断地改进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
3.有利于形成团队目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教师个体要以团队目标为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自己的工作步骤与内容。在思政课教学队伍中,有的任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教学中缺乏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效果差,科研水平及整体素质提升缓慢。进行团队建设,有利于将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合为一体,使得个体责任感会大大增强。
三、构筑新型教学理念,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学团队
从思政课教学科研发展的规律来看,要真正构建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校主人翁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物质作用的时间的拉长,其边际效应会呈现递减的态势,它不会起到长久激励作用[4]。精神激励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表现为工作的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价值感与责任感。因此,管理者要注重思政课教师参加到学校的相关事务尤其是教学事务的管理中来,让教师们自我管理,激发其被尊重与被信任的需要的满足。教师们在参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校状况,理解领导者的管理思路与意图,融合二者间的关系,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学校教学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主体需要。在当下而言具体的就表现为工作需要。人们在工作中结成社会关系,满足人们被需要的需求,实现其价值。思政课教师同样有其价值实现的需求与专业发展的渴望。学校各级部门,要根据各个高校的特点,在发展专业课的同时考虑思政课教师的不同发展路径,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对思政课的重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性,为他们的学术交流提供物质条件与政策支持,为他们的教学提供舆论支持与管理环境。
3.明确并完善成员间的合作机制,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明确团队规范,建立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师相互听课制度、专题教学制度等。通过强化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互补,协同配合,提高团队绩效。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形成和谐宽容的教学团队文化。在和谐的团队文化氛围下,团队成员的内在知识技能需求与外在成长动力,自觉向团队的目标看齐,成员间合作学习,从而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相信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我们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从这里走出,又见到繁多的“星辰”(来自《神曲》)。
参考文献:
[1]孙义.群体与团队九大区别(下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19-20.
[2]盛海英,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3]王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黄维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春霞(1966.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点导师;曹茜(198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