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洁 武刚
【摘 要】为培养学生创业必需的主要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应涵盖一般性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以传授和丰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经营管理、政策法规、会计、税务、沟通与交往等常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为其将要进入的社会角色,掌握角色环境、了解角色规范、采取合理的创业方案做好准备。
【关键词】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 课程设置
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了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但关键的还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能力,包含创业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创业者拥有的外部条件,如人力、物力、信息、财力;软实力则指由创业者的内在条件所构成的个人能力,包括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如创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创业品质、创业热情、价值观、性格气质等。狭义的创业能力,主要指软实力,是本文论及的对象。
一、创业必需的主要能力
创业是一个思考、谋划和行动的过程,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创业活动的效率和结果。创业过程包含了经营管理活动、专业技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三个基本方面。创业者必需的主要能力,包括了辐射这三个方面的谋划和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协调、资源整合能力。
谋划和决策能力是创业者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正确地确定创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路径、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谋划和决策是创业之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明智的思想者,谋定而动。决策包括“谋”和“断”。创业者需要有自知之明,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对多种可能的创业途径和目标进行合理选择,确定最适合发挥自己优势的创业方向和目标、方法。创业的过程风云莫测,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创业者需要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把握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创业者还要善于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群集中找出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这些需要进行尽可能准确、周密的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谋划和决策能力。
创业即创新,创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创业者创新的竞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活动结果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现、发明或提出新的问题,采取新的方法加以解决,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创业过程中的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财务创新、服务创新、竞争创新、人际协调创新等,创业者需要以积极缜密的思维引领自己的创业活动,根据主客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创业行为,制定新方案,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这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谋划和决策能力。
创业是创办实业,办实业就会发生经营管理问题,就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技能和工作本领。经营管理涉及人、财、物和时间空间的选择、分配、使用、组合和优化,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综合行为。经营管理过程就是运筹和实践,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包括审时度势,发现和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加工处理、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理顺人财物的关系,使三者合理互动互补,形成综合正能量的能力。创业活动中如何经营、如何管理、如何用人、如何理财,任何一个方面,不仅决定了创业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决定了创业活动的效益和成败。
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者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是创业者在创业环境中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合理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者应该争取懂一行,做一行,尽量发挥自己的专业背景优势;如果条件不具备,也要通过努力学习,做到做一行,懂一行。
创业活动千头万绪,归结起来,需要理清并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业者需要以系统的思想高度, 根据创业目标和任务,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激励和融合群体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妥善高效地协调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使其恰如其分地发挥适当有效的方向一致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创业发展的最佳合力。这些,需要创业者具有良好的综合协调、资源整合能力。
二、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需要激情、勇气而又不仅于此,还必须有坚实的知识结构支撑。知识结构是人们通过对知识体系的学习、选择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知识系统。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应当带有理性驱动、知识护航的特征,才可能建立起创业的自觉、自信,才可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其实是基于相应知识结构之上而转化和强化的能力。知识面越广阔,越精深,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创业的成功几率当然就越高。所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应有几个方面的支架材料。
经济知识。创业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在竞争林立的市场经济中,创业者个人或其创办的经济实体,既是竞争活动的主体,要展现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也是竞争活动的客体,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创业者只有经历各种复杂的经济活动实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成功。所以,创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知识,了解一般经济学原理,了解资本构成与运行、金融运作、投资理财、风险评估等知识,才可能更好地设计创业规划方案,指导实践,规范行为,实现合理选择,降低活动失败风险,提高事业成功率。
管理知识。创业过程中,人、财、物各种因素交叉碰撞,或相得益彰,或相互耗能降效,如何依据系统观点,理顺各类关系,掌控各方面因素,实现合理融合而获得良好效益,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好的管理知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达成自己的创业愿景。
法律知识。创业活动必须恪守国家法律规定,必须依法而为,合法经营,这是创业活动的刚性底线。所以,创业者必须知法守法,特别是了解各类经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合同法、税务、保险、金融、票据法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也以此保护自己的权益。
财务知识。创业又是一个资本运作过程,资本各要素的运行流动,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反映了创业生产经营状况,大企业如此,小企业,即使是个体经营亦如此。创业者要对自身经营状况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就有必要学习会计、审计、统计等知识。
行业相关知识。创业总是在某一行业领域进行的,要获得成功,就不能不对该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生产流程、市场状况、主要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等有起码的了解,就必须学习行业相关知识。
沟通与交往。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多种社会联系,如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社区、媒体、消费者等,创业总是在与社会各行各业打交道中一步步前行的。目前,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会“想”会“做”而不会“说”。由于不善于表达沟通,不善于交往,缺乏表现力、亲和力、凝聚力,导致创业的机会成本过高致使功败垂成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创业者应该学习一些商务礼仪、演讲、谈判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创业活动增添温馨灵动的人文色彩。
三、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培育有效的创业知识结构,需要有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滋养。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创业知识结构?美国高校的经验或许可以给予我们启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堪称世界各国创业教育效仿的典范,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在实践中,美国高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形成了面向MBA、商务、工程等少数专业学生开设的“聚焦式(focused model)创业教育”模式,和面向其他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普及性(university-wide model)创业教育”模式,其中,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一般地说,美国高校开设的普及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新企业运营、创业财务、创业营销、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相关法律等。其内容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法律、新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另外,不少美国高校还单独开设创业课程,具体讲授创办一个企业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募集资金、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对我们具有理论上和操作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围绕学生创业必需的主要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应涵盖一般性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以传授和丰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经营管理、政策法规、会计、税务、保险、金融、沟通与交往、公共关系等常识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诸如规划、决策、生产、管理、阅读报表、评价与反馈等创业知识,了解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业计划、获取资源、新创组织管理等创业环节,让学生为其将要进入的社会角色,掌握角色环境、了解角色规范,制定合理的创业方案做好准备。
从教学安排来看,高校的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专门为创业教育课程划出大块的课堂教学时间。创业教育本身带有超越专业教育界限的特征,其大量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与专业教学当然地存在着冲突。要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必须拓展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大课程思维,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去,把具有创业教育性质的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拓宽基础性教育,而不必苦心孤诣地突出专业色彩,以打破各个专业间的人为壁垒,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全面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
根据现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与目标定位,创业教育应当通过创业知识的传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为此,除了开设集中精炼、操作性强、相对独立的带有综合性的创业实体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把创业教育渗透于各门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中,形成创业教育实体课程与分科性非实体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合理组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也应有意识地引导文、理、工各个学科相互渗透,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并注重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
总之,积极主动地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仁[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湛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框架建设的理论探索[J]. 理工高教研究,2007(4).
[3]韩丽霞.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4]黄文光.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5]张俊,颜吾艾.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