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斌
摘 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才可能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堂,优化教学设计,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有:拓展课堂学习空间,使课堂最大限度地延伸;突破教材的刻板模式,创设以生为本的教学情境;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有效性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进行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授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实效性教学”。教师要依据“空间上的灵活性,活动上的选择性,材料上的丰富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原则,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拓展课堂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延伸课堂
传统课堂受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教师和学生按照规定的教材、预设的教案,完成既定的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厌倦感。现在课堂教学致力于创设“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呼吸、思考”,课堂应当是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把课堂学习任务分解于课前和课后。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之前,我以学案的方式布置课前查找资料,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秦与匈奴的有关历史知识,又从课外读物中知道大将卫青、霍去病的征战业绩,对昭君出塞也有所了解。他们既想通过历史课上教师的讲述知道更多的新知识,又很想把自己已知的知识给大家讲出来。结合这种情况,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和”派,一组为“战”派,每组要围绕为何“和”、为何“战”,怎么“和”、怎么“战”,“和”、“战”的结果怎样,怎么看“和”、“战”的利弊等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充分求证,双方选出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辩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点,学生都亲自尝试、探究,发挥了主体作用,使历史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在历史教学的“课后”阶段,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等。如我带学生去镇江焦山炮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看完焦山炮台后,不久可能就忘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参观前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大炮,为什么在英军的进攻面前,这些大炮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它的炮台设置有无问题?”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增强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自觉意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彻底打破了历史课堂的时空内限。
二、突破教材的固有模式,创设以生为本的学习情境
公式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大,太客观的历史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历史课堂应突出学科的本质特征——“发展优良的人格”。历史教材本身的编排无可非议,但教师不能局限于此。教师应视教材为历史词典,而这一本“词典”,大多数学生早在课前已经阅读过。教学实践证明,课本最吸引学生的是人物和其演绎的历史故事。正因为此,在历史课堂上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从张学良将军的晚年状况切入,通过影视作品的介绍,以及相关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把自己假设为张学良将军,体验在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斗争与变化,改变中国命运的兵谏——西安事变。这样设计,学生形成了对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接受思想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还可以创设辩论情境。例如,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知识联系到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假如没有联合国,有没有其他组织同样去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职责?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当今世界能否起到维护和平的真正作用?联合国的发展前途怎样?”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在动脑筋思考。我抓住这个机会,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联合国的背景、历程与现状,要求学生依据历史条件和史料,全面、客观地展开辩论,并评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从而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适时的历史课堂辩论,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有所获,学有长进。
三、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
有的教师按“预定教案”教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形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有时,教师无视学生的要求、喜好,对学生在学习中闪烁的智慧火花置之不理,使学生厌烦历史课堂,不愿上历史课,反过来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矛盾突出。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自由的选择、独立的思考、个性的发展。针对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要善加引导,及时讨论,而不必担心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却被宋高宗、秦桧陷害致死,在替岳飞惋惜、痛骂昏君奸臣之余,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岳飞一心抗金,却遭陷害,为何不领兵反抗,而“精忠”而死,这是不是愚忠?教师先要肯定提问的同学和所提的问题,在不能当堂讨论的情况下,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要求有理有据,在下一节历史课上宣讲,看谁的见解最新颖、最有力。这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又营造了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不再拘泥于不变的程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对学生思想尊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体验认识历史的过程,进而获取更多的新知,为实现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我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内容时,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让学生自己准备、编纂历史课本剧,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把剧本分为“苏德战争爆发前世界各大国的战略”、“苏德战争爆发后各大国的反应”、“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各大国的反应”和“团结一致、打倒法西斯”四幕。四幕剧本有机地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课堂生动紧凑,浑然一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把握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通过亲身体验,查找、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修改、加工后撰写历史小论文,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我让学生考察丹阳南北朝石刻遗址,体验丹阳悠久的历史和石刻文化的艺术美。再如,为了加强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在活动课《评价洋务运动》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的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只要教师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有效有用的教学情境,把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用开放横向拓展,辅之以问题纵向深化,把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效结合,延伸拓展,使学生焕发无限的活力、生命力、创造力,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一定会在不断创新的课堂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陈章灿.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动课[J].职业时空,2009(12).
[3]罗士祷杨红霞.高中历史课堂激情教学摭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4]宋爱泉.试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策略[J].教育艺术,2010(11).
[5]仇世林.历史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学主线和情境创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3).
[6]张淑华,卢旭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J].吉林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