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构建高效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突破难点;联系现实,启迪未来;综合运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音乐手段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陶冶情操
音乐是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也是中小学进行美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历史教学要以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兴趣,渲染气氛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点,且高中历史展现的是一个完整、严密、立体的学科体系,不同于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历史小故事和趣闻逸事;同时在语言上具有纪实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音乐的运用是历史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作品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历史课堂内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下面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为例做一说明。在本课导入时播放《大染坊》主题曲,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接着,教师结合主题曲提出问题:造成主人公“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促使学生结合新知识回答: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经历。其创业过程正如曲中所唱的那样:“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早知道这命运由天注定,我是否还要走万水千山?”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吗?我们今天一起来通过陈寿亭个人的命运,探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利用曾经热播的、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电影或歌曲等渲染气氛,通过剧中人物和本课的共同的时代特征的结合,引发学生共鸣,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以声夺人”如磁石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般历史课本所无法代替的。
一定时期的音乐、绘画、美术作品等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课堂中运用的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色。如音乐《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二、生动形象,突破难点
由于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对史实和观点的阐释只能是客观的、真实的、概括的,不可能采用艺术夸张等表现手法;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如政治制度、阶级制度的发展变化,政治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演变等,对此仅凭机械记忆、课堂理解是不能完全奏效的。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音乐、美术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补充,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起到深化理解、突破难点的作用。与没有使用这些素材的教学相比,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可以化难为易。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可以提问:为什么在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学生有的说利用南海边沿海的地理优势,有的说利用侨乡优势以利于引进外资,还有的说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等等。但是有的又提出疑问:1979年刚实行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还远没有今天发达怎么可能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学生经过分析会认识到:沿海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与内地相比还是先进的、发达的。有的学生还会问:沿海地区是我国古代时经济状况与内地相比怎样?为什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可见,利用音乐、美术创设情境,以趣引思,不仅能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可以使学生由“学会历史”变为“会学历史”。
三、联系现实,启迪未来
李大钊说过: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在为渊源。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预示性。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一节,讲到澳门回归时,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情绪激昂,历史和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澳门是怎样被葡萄牙侵占的?我国为什么能收回澳门?“七子”除澳门外还有哪几个?请分别列出其被侵占的历史。学生思考后发现只有台湾问题没有解决。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目前阻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对澳门的未来如何看待?学生很兴奋,交流讨论一时难止。通过这首歌曲,学生产生了历史感、时代感和使命感,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且很好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综合运用,陶冶情操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的艺术。欣赏优美的歌曲能使学生的听觉更灵敏、更细致、更“富于灵感”,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鼓舞他们积极向上,敬爱歌词中所歌颂的祖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模范。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歌词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根据《七子之歌》学生设计的问题就很新颖:按照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的顺序排列七子位置;按照被占时间先后排列它们的顺序;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收回香港、澳门的意义等。这些问题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考查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既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观察、想象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知识的迁移、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仅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音乐是历史教学的一种珍贵素材,值得我们重视。但它们不全是历史,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巧妙引导。鼓励学生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二是始终将培养学科素质与能力放在首位,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否则,既会影响它们的使用价值,又会影响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储培君主编.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邵明德主编.教育学教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