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民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各种方式的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一、科学分组,明确要求
要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性、心理、能力、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小组。例如:一个班通常采用四人小组面对面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困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学习,又能帮助学困生,同时对优等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另外,包括组长在内,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二、适时指导,培养习惯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小组合作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学会倾听,要求学生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但听也不能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学生的发言。二是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默不做声。有不同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同学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三是学会表达,教师应调动发言较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四是学会遵守组织纪律,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五是学会分析、归纳,在生生合作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小组长要引导大家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分析、归纳甚至争辩,达成共识。
三、变换形式,精心开展
在小组合作中,如果总以单一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很快会觉得乏味。教师应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让学生自拟题目并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学生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评比。让成绩好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学生感到因影响了小组成绩而有压力。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先做好示范。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去感受平面图形。在这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下,学生迸发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意:有的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有的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四、认真总结,合理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一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以充满期待情感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是将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