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华
[摘 要] 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有目的性、操作性和思考性;多样的记录帮助幼儿归纳提升探索经验;要通过有效的提问与追问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支架。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艺术教育
一、精选材料提高幼儿探索的质量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供的材料要具有目的性。投放材料的丰富多样会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为了能让幼儿具体形象地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糖、水、冰块和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
2.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操作性。如:让幼儿探索哪些物体能溶解于水,老师直接告诉幼儿糖、盐、味精等可以,然后再让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充分猜想什么能溶解于水,什么不能。孩子猜想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他们对提供的东西一一进行猜想,孩子充分猜想和预测后,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操作的结果将强化或调整其原有的认识。如:大班科学“植物色素”的活动,教师准备的材料也要精心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之初,徒手探索找色素的方法:压、搓、掐、挤。再请每人拿一张纸片动手去试一试:可在纸上擦。再提供各种辅助材料:筷、勺、压汁机、捣汁机、盐、糖等,孩子们发现探索的方法会更多,可以用筷、勺挤压,用捣子捣,用榨汁机榨,用盐、糖等多种方法。提供的材料越多,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得越充分。材料要按照教学的目标,由浅到深,从易到难,分层次地来投放,尽量做到层层深入、层层递进,从而更好地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2.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思考性。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小球向上运动”中,提供的材料有很多,勺子、大头针、磁铁、布、毛线,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材料,可以将勺子和磁铁组合成新的材料,也可以将毛线和大头针组合。孩子在无限想象的空间中自由探索让小球向上运动的多种方法。多种材料的投放,彼此间的组合性,材料间的变化性,让孩子们探索无限。
二、多样的记录帮助幼儿归纳提升探索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榨油”中,让孩子先预测哪些种子能榨油哪些不能,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动手去操作、讨论、记录试验结果,得出答案。有效的记录使幼儿在进行各种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经验。教师也能从中来思考下一次的活动计划和再次给予什么样的操作材料,给幼儿留下一个未完的问号。
三、有效的提问与追问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支架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提出有效的探究问题是科学活动良好的开端。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开放式提问。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来。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提问,幼儿的思维变得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主动、积极。
2.矛盾式提问。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两个孩子都使用了筷子搅拌这一方法使热水快点变冷,但最后热水冷却的温度却不一样,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刚才两个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地去探究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
3.递进式提问。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 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
4.多种提问方式相结合。在大班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小胶囊”中,提问:“小胶囊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呢?”“小胶囊里放别的东西会翻跟斗吗?”“小胶囊还可以在哪儿翻跟头呢?” “为什么它们都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 “为什么小螺丝很重,却也没有让胶囊翻跟头呢?” “你们现在想一想,小胶囊里面放什么样的东西才会翻跟头呢?”此案例中教师将开放式和递进式等多种提问方式相结合,在假设猜想、试验记录、分析归纳一系列过程中得出科学结论。
责任编缉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