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2013-04-29 19:02李永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整合高中历史

李永星

[摘 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现途径有:活化教学,激发兴趣;平等对话,交互反馈;整合目标,提高实效;灵活调控,实践生成。只有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活化教学;平等对话;整合;有效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一切教学活动均服从于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应该是快乐而不是痛苦,是升华而不是压抑,是创造而不是束缚。

综观当前的历史教学,大多数教师的教法仍延续了原有的风格,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封闭的课堂结构,使历史课堂学习仍是寂寥无趣,无法激起学生学之趣。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仍得不到释放,人们期待已久的历史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迟迟得不到激发。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活化教学,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必须有情感贯通,使学生感到兴奋、幸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即上课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善于运用幽默机智、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和情境设置、契机创设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历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对历史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消除对该学习科目的厌倦和疲惫,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活化教学方法。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全由教师一人唱独脚戏,应腾出一些时间留给学生表演。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通过讨论辩论法、学生授课法、知识竞赛法、教材分析法等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来,给学生“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充分发挥,并展露自己的才能”,同时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多方面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方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探讨和创造能力。“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最好是把枯燥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情境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生动的情景结合起来,把严肃的科学知识通过一个轻松的载体传授给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因。

譬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六《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时,可设计以下案例情境:

案例一:“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因此被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告上法庭。”请想一想,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官会怎么判呢?为什么?

案例二:“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按照公民法,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

课堂教学实验表明 ,通过设计这些案例,让学生以案说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可见以创设情境为中介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巴特曾说过:“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二)活化教学手段。历史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免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注意力方面的持续高度集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各种手段。譬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声情并茂的生动画面在课堂中展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道德自我发展,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形态、色彩、动作、表格等融为一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以其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新颖感活化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们接受教学信息。如学习一战内容时,可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一战前夕的欧洲形势图”和“一战后的欧洲形势图”,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两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材料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实物,实物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同时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历史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反映历史变迁的图片、票证、生产生活用品等等都可适当地引入课堂。

(三)活化教学内容。所谓活化教学内容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以适应形势及学生现实的需要。在实践中发现,教科书的编订很多地方有欠缺之处。有些内容的编排逻辑性不强,条理不清晰。譬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第一目先讲“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内容,第二目讲“英国的崛起”,第三目才讲首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时又重复讲英国和荷兰,不利学生有条理地学习。上课时可重新编排顺序:按国别以及开展殖民活动的先后顺序,先讲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讲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活动,最后讲相互间的殖民角逐。利用一些图片以及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顺畅并且也很有兴趣。

二、平等对话,交互反馈

有效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与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处在“被统治地位”,而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他们围绕问题情境,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时,可选择一则新闻:(投影中国地图)最近,中国的东南海域风波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4月10日,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附近干扰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而导致的中菲就黄岩岛主权问题的对峙不断升级。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宣称东京政府决定购买钓鱼岛,而截止5月2日日本民众捐款总额超过945万人民币。黄岩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听到这样的消息,学生们的心情怎么样?当时学生也比较关心黄岩岛、钓鱼岛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放弃权威性的发号施令,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只有在民主、自由无拘束的和谐气氛中,学生方能够自由地运用思维,自主地探索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其思维和观点会有别于教师、教材,甚至表现出不易改变某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固执己见。这时教学活动就要体现民主性,面对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动之以情地鼓励,观点偏颇的要晓之以理地启迪。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史论结合,摆事实,讲道理,和他们讨论,疏通思路,促成其主体性的良性发展。

三、整合目标,提高实效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历史新课程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绝大多数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种行为取向的目标,以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为主,具有可预知性,这就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行为的不可预知性;行为目标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把人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情感、审美情趣等文化素质割裂开。与之相对,我们所试图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其目标是生成性的,它是学生、教师与学习情境通过交互作用自然引发生长而成的;学习目标并非仅局限于知识的构建上,更体现在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上,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系统地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一些历史史料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历史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各地许多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但勿庸讳言,当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有些教师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中仍为主要模式。这无疑是对学生智能的扼杀和对发展潜力的遏制,阻碍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而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收集、分析丰富的资料,在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中,产生“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由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并促发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和实践普遍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学会思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可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原因、措施、影响及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经过和内外政策等。其次,引导学生探讨这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2.比较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异同。

3.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经济危机,而是通过“新政”缓和经济危机?

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善于寻找资料的人,往往能够很快在主体过程中弄清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提供丰富资料,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三) 构建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那么,如何有效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呢?首先,教师在课前就需做足功课,深入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譬如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制定如下:1.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然后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利于“情感教学”的史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四、灵活调控,实践生成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计的特点。在教学中不能对教师每一句话、学生每一句答都精心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不必面面俱到。同时要敢于打破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只局限于历史课本,同样,《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也不能成为教学的拐杖,甚至是唯一的备课工具。优秀的历史课,无论是讲述,还是活动,只依靠“两本书”是绝对不行的。还应充分利用广泛蕴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历史教育资源,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力。

如学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分成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浏览有关信息等方式,收集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然后各组通过时装秀、图片展、现场报道等形式进行展示、讨论和交流。在实践、体验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思考,认识到这种变迁是必然的,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秦淑杰.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中外教育研究,2009,(6).

责任编辑 如 水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整合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构思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