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3-04-29 00:44王红梅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范读感情

王红梅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都是对朗读的的具体要求,分别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能用,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丰富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一、创造情境,情动而发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每一节课都会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但是总有个别学生读的漫不经心,吐字不清,平淡如水,尤其是中高年级,这样的学生会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单调地、反复地读一篇文章,没有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了让学生投入地朗读,我们要动脑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的朗读成为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做到情动而发。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画面,可以通过音乐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中,可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还可以凭借教师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趵突泉美景的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神奇和美妙,然后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直接、更具象,朗读起来感情就更饱满、更丰沛。

二、引导想象,个性朗读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时下,我们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能把这个字重读来表达人物的伤心吗?”“你能用惊讶的语气来读一读吗?”可是,这伤心、这惊讶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因为不是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到学生们的朗读像被复制了一样,用着同样的腔调、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节奏来读同样的文字,课堂失去了新鲜感,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许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怎样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个性体验呢?我认为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展开想象,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获得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有效策略。如教学《雨后》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孩子们的开心和快乐,就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感悟到“小哥哥”嘴里的“糟糕———糟糕!”背后的快乐和兴奋,学生由此就将广场上嬉水孩子的快乐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没有要求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节奏,学生自然地表达了情感,更加引人入胜。古诗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很难做到入情入境,因为古诗所表达的内容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诗境,或者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诗意,帮助学生去想象,去品悟。然后让学生去朗读,这时学生就能读出自己的见解和领悟。如教学《乌衣巷》时,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现在乌衣巷的萧条,然后将想象到的昔日的繁华也用笔画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也一点点的在学生心中累积,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四年级的学生居然也读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教学《别母》这首诗时,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写一写诗中的情节,学生由诗中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由生活到古诗,感受到母爱亲情的伟大,朗读古诗时觉得就是表达自己的心声,自然流畅,打动人心没有一点的矫揉造作。

三、变化形式,激发兴趣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轮读等。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不可或缺的。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所以教师要有大量的范读,这是学生获得朗读技巧的重要途径。其次,在语言表达含蓄,文本内容较难理解时,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拐弯处的回头》,文中对父亲动作的描写表达了父爱的深沉。“拐弯处的回头”———这一饱含父爱的动作是三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给学生进行了范读。在教师范读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似乎有所感触,然后学生在自己朗读时,也能够沉下心来,细细地品味着这饱蘸着深深父爱的一字一句。第三,在感情变化处要给学生范读。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在放鱼的时候,“我”从急切———争辩———乞求———无可奈何,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中教师要给予范读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感情变化的线索。

四、多元评价,促进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通过多元、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如,在教学《故乡的芦苇》时,学生在读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引导学生评价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同学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苇的什么特点,还有什么特点没有感受到,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芦苇的特点。又如在教学《徐悲鸿画马》一课时,学生在朗读介绍《奔马图》那一段文字后,可以这样评价,“你这样轻声细语的介绍,骏马似乎还没有奔跑起来。是不是应该给骏马一些力量呢?”学生自然就懂得了应该放声、有力地读。

朱教仁教授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不仅可以促进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而且还是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潜心研究,用心实践,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范读感情
培养语感,范读不可忽略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青铜葵花》选段
带着感情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