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胜 田永红
摘要:通过反思重庆代表团在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认为打造成功的优质课应从教学课题的选择,教学框架的拟定,教学素材的组织,教案细节的打磨等方面狠下功夫;同时还需要服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并注重参赛教师的心理调节等。
关键词:优质课比赛;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6-001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1月19日至22日,来自重庆市的参赛选手、各区县教研员、观摩教师一行近60人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作为本次活动的亲历者,我们都认为此行的收获不仅仅是我市选手获得的一些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那里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如宏观上对于新课程的理解,课题的选择,教学的总体设计;微观上对教材内容的有机取舍、合理整合,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问题的设置……都十分精彩、独具匠心。同时,参赛选手良好的教师素养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调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有这些都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些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和研究。同时,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代表团也总结、提炼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一些感悟,愿权作抛砖,并与同行们分享。
1.教学设计之感悟
1.1选好课题,成功的前提
正如《西部放歌》成就了青年歌唱家王伟宏,《雀之灵》曾使杨丽萍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舞蹈巨星。的确,优秀的题材不仅彰显参赛者的智慧,更是选手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遴选优秀选手的工作是在今年6月底完成的,我们随即组建好由数名经验丰富的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一开始,团队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动选手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让选手在暑假中自我拟定参赛课题,等他们酝酿基本成熟后,再由指导团队集体审查研究。但由于选手教龄短暂、缺乏经验,他们所选择的课题多属“经典”课例,如两名说课选手自己分别选择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很显然,此类课题在各级赛课中已被反复重现、充分挖掘,虽选手绞尽脑汁,但教学设计仍然过于老套、缺乏新意,若图继续创新、实现突破确有相当难度。于是,开学时我们当机立断,把这些课题全盘推翻,团队群策群力,根据每位选手自身的特点选定新的课题。比如,根据一位男选手擅长于激情式演讲的特点,我们为他量身定做了课题“绪言——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女老师的特点是情感细腻,讲述故事是她们的优势,于是我们利用波义耳的有关故事成功串联起课题“酸碱指示剂”的主线。据我们所掌握的各类资料显示:在正式赛课中选择以上两个课题的选手凤毛麟角,这也给我们预留下挖掘和发挥的空间。最终的事实证明各选手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赛出了他们的风采和水准。
1.2拟定框架,成功的关键
拟定—节课的框架结构好比描绘一幢建筑的框架蓝图,建筑图纸为内部打造和外观装饰提供模板;优质的教学模板,也是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载体,它会使参赛教师理解和处理教材更加清晰明了,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是立体的,“课的框架”也是立体的,一节课的框架常常由若干条“线路”组成,知识线、情景线、活动线、问题线等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先确定知识线,再将知识线融入情景线之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习又是以活动为线索的,而每一次活动的开始都要以“问题”作为驱动,它们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以“酸碱指示剂”的框架为例:
“课的框架”有别于建筑框架。建筑图纸上的框架都是定格的,用建材照图施工即可,而学生不同于建材,所以教学框架设计中还应预见诸多变数,为生成性问题预留空间。
1.3组织素材,成功的要诀
有机地利用和组合素材也是赛前准备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寻找教学素材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课件、视频资料……几乎无所不包、取之不尽,但如何对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进行取舍、整合,倒让人纠结。我们常看到那些用众多精彩视频、华美图片堆砌而成的“精美绝伦”的课件,却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与所要讲解的主题不着边际,反而冲淡了主题。
所以,在选择和组织教学素材时,应当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所选素材与课题内容的相关性如何?过多的素材会不会对学生认知造成负干扰?其次,教材本身也是丰富的资源库,教材中知识的线条清晰、逻辑严密,教材中文字严谨、准确、科学、规范,教材中的图片质量上乘、美观简洁,教材中的实验更是经过数代教育人共同精挑细选和反复打磨才足以沉淀下来……(并不表明教材已完美无缺),如此优质的资源何不充分利用起来,反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所以,我们要求选手在赛前要反复、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时要首先考虑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们设计绪言课时所选用的图片大都直接取自于教材。总之,我们把组织素材的感悟总结成以下几句话:“勤用教材、善用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创新教材内容。”
1.4打磨细节,成功的保证
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品课程?“精雕细琢”方能成就精品课程。
我们团队成员都怀着一种追求卓越的情怀,决意不把功夫做到极致誓不罢休。为此,大家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有时甚至近乎苛刻。
指导教师与选手一起从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学仪器的改造、教学详案的撰写……其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进行了反复、细致的打磨。比如,撰写教学详案时,我们要求教学背景分析精准独到,教学目标具体详实,教学流程清晰简洁,教学用语精致精彩,教学评价贴近主题,总结特点回扣主题。行文时要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每一个词语、甚至于标点符号,都精心雕琢,精益求精。此外,教学课件中所有的实验装置图全都由指导教师亲手描画;现场用到的实验道具一一泡沫塑料板和彩色仪器图纸前后经过7次反复的修改、不断的调试。由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我们还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多种详细预案,比如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选手应该如何应对?学生暂时无法适应选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节奏,选手应该怎样做调整?在选手上场前的半小时,我们团队还在争分夺秒地对教学语言字斟句酌、指导老师还在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跟选手一一嘱咐……所有这些点滴的“完美”过程,才铸就了最后的“完美”结局。此行的成功,更让我们更加切身体验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正含义。
2.凸显特色之感悟
优质课比赛的舞台,不仅展现出教师个人素养,更是团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样的课题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凸显特色,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显现,才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为此,我们的准备过程中,力求根据选手各自的特长,在教学设计中凸现特色。
2.1独具匠心的设计特色
现场上课选手的参赛课题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本是一堂“经典课”,已被多次选为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的课题,想要出彩具有相当难度。显然教学设计必须要有独到之处,才可能出奇制胜。教师通常作法是在实验药品的选用及反应原理上大做文章,我们的选手也不回避这一问题,但只是一带而过,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验仪器的选用上。本堂课有以下设计特色可圈可点:第一,教师让学生在特制的泡沫板上,用彩色像纸剪成的“仪器”、工字图钉等组合成实验装置,取代了传统的玻璃仪器。其二,上课伊始,教师就把用纸盒密封的“神秘礼物”带到现场,制造出悬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临近新课结束时,教师打开纸盒,把重庆学生在课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制的、精美实验仪器作为礼品赠送给学生。在每个礼物盒中都装有一张小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大致是很愿意跟广西的同学成为学习中的朋友之类,但语言轻松、时尚,如“亲,……”,还留下了自己的QQ、E-mail等。当学生纷纷在课堂中朗读出卡片上的内容时,—下子拉近了现场学生与重庆学生的距离。总之,这堂课把看似传统经典、难于创新的课题,设计得充满创意、独具一格,赋予化学实验以探索性和研究性,使实验的教育功能尽可能最大化。
又如“酸碱指示剂”的教学设计是以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为线索,不断地设置教学悬念,创设认识矛盾,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到了最高点。选手把教材对指示剂的讲解顺序进行了调整,使整个教学设计波澜起伏,同时又逻辑严密。选手还创新性地把课后作业设计成电子作业,要求学生以微博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教师。体现出了日常教学与高新科技结合的时代特色……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要以教材知识为素材,不断创新,使更多隐性的资源得以呈现。正如人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内容的创新设计正是选手的独特之处。
2.2极富个性的语言特色
教学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呈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经过精心打磨,三位选手的语言各有特色。男教师的激情澎湃,女教师的温婉哲理都彰显出选手的个性特质,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我们呈现出三位选手的结束语,以飨读者。
“绪言——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结束语(激昂而深情,并辅以手势):
化学让我们温暖漂亮、衣服婀娜,让我们吃饱喝足营养多多北学飞天探地、解开生命密码。化学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辽阔,相信未来的化学会让未来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结束语(激情而友善,并辅以手势):
也希望借本节课的机会,建立起你们与重庆同学们交流的桥梁,在以后的学习旅途中,大家结伴而行,一路探索、一路高歌、一路欢笑。
“酸碱指示剂”的结束语(温婉而哲理,并辅以表情):
酸碱指示剂的知识点本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讲明白,为什么我还大费周章的设计那么多环节呢?我有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能对科学发现的过程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艰辛,同时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我想给予学生的一种思想。
(2)我将波以耳的科学研究方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是想授以学生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
(3)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其价值远大于知识本身。
如你们刚才所见,我们的学生做到了,他们在课后作业的制作过程中所展示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让我震撼,更让我欣慰。这就是支撑着我奋战在教育战线上永恒的动力。
一堂真正精彩的课,要及时进行总结提炼,或知识的或方法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更要融入自己的情绪,以激情带动观众,把整个堂课推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让课留下余温,让听课者有“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奇妙感受。
3.其他点滴感悟
3.1服务人员的密切配合
赛课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为此,我们给每一个选手都配备了2~3名后勤人员,由指导团队进行统一布署,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凡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在整个赛课过程中安排得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特别是在课间准备的时间只有十分钟,非常短暂,后勤人员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经过周密筹划,我们的后勤团队能在3分钟以内把各项课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为选手稳定情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2参赛教师的心理调节
此次全国性的大型赛课活动,从2008年到2012年,两届相隔整整四年,对于教研机构、学校、参赛选手来讲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从上到下极为重视。年轻教师试图通过这种活动来展示自我;年龄稍大的选手,觉得这可能是教学生涯的最后一次全国赛课机会,一定不能放过,选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一些选手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了厌倦,他们一想到气氛庄严的赛场,就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有的选手甚至整夜无眠,寝食难安,犹如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法宝。指导教师应密切关注选手情绪的变化,减轻选手的心理负担。
4.结语
江泽民同志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着眼,创新也是优质课比赛取得成功的灵魂。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辛勤的汗水加创新的灵感,就会造就成功的奇迹,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当然,这次赛课活动也留给我们不少遗憾,我们和兄弟省市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水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成文的目的是希望与全国的同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一起来研究教学,共同来提升化学教育、教学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