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书兰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师生;交往;互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它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爱心——沟通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石
爱心是冬日的阳光,能给寒冷中的人带来温暖;爱心是黑夜里的明灯,能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 作为教师,也应该用爱心对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留心注意他们的谈吐、面部表情甚至于手势等每一个细小变化,借以深切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爱心是沟通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石,拥有一颗爱心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教师有了爱心,才会懂得怎样去宽容学生,去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只有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 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课当学生的老师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是做他们的朋友. 下课了,笔者喜欢坐在教室里和学生待在一起,看看、听听、谈谈、聊聊、玩玩. 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喜欢跟笔者谈心,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的话,他们都会很乐意地告诉笔者.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喜欢的是和自己亲近的,和自己玩在一起的身上充满“孩子气”的教师. 和学生一起玩,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还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的感情,建立教师的威信,何乐而不为呢?
情境——搭建师生交往互动的平台
学习情境指的是教师根据内容的不同,学科的不同,学生年龄的特征等因素,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个完整的情境.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互动,如对话、交流、反思等来共同体验,共同经历,共同获取知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 因此,在人的思维活动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共同讨论,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搭建师生交往互动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说,让学生在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时,能够自己独立去感受、探究,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使思之有源.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的伊始,笔者让一组学生在讲台前排成一排,在他们队伍的正前方放一个纸箱进行投球比赛,谁投中的次数最多,谁就获胜. 数次实验后发现,离纸箱最近的学生获胜. 这时,笔者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看法吗?
这时离纸箱最远的学生说话了.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站才公平?自己调整一下位置吧!(学生不知不觉就自动调整成了一个圆形)
笔者又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生:站成圆形,可以使每个人离纸箱的距离都相等.
师:通过这个活动,你们对今天要学习的“圆”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有了这些问题,笔者就有了和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达到了“师生交往互动”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投入全部的情感,创设新颖、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师生交往互动搭建平台. 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师生交往互动.
合作——提升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
纵观以往的课堂教学,交往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是造成“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就师生关系而言,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甚至是参与者,因而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施展,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在: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经常走下讲台,缩小与学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使所有学生都能近距离地观察教师. 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在教室中座位偏远,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机会很少,教师就应借此机会,多走近那些学生,创造机会,对这些学生予以特殊的关注,多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和特长. 如对那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亲近他们,多主动提问、多交流;对那些自我意识消极、自我控制力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提醒他们;对那些边缘化、不合群的学生要多关心他们、多注意他们……
以往教学中的那种从强制开始,以形成“标准共识”而结束的问答,充其量是一种“对答”. 而“对话”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民主、平等的代名词,用“对话”来表述互动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是最具有概括力的. 而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弓下身子,参与到学生中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认真观察、讨论、动手操作后,让小组交流汇报. 当一个小组汇报:我们通过拼组、验证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这时另一个小组站起来汇报说:我们发现,不需要通过拼组,也可以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原来该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是用拆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的答案一说出来,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笔者便给予了及时的表扬. 对话的表征是“互动”,对话的过程是“互惠”,对话的结果是“双赢”,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真正让师生交往互动为数学教学过程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