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况。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有问题问以及会问,是现今教师应探究实践的课题。
一、创设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以多说这样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你认为可以吗?”等等,这样,学生对老师才会产生亲近感,才会大胆提出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学习《溶解》一课时,我问:同学们,现在老师口渴了,很想喝一杯果珍,你们有什么办法在最短时间里冲一杯果珍呢?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为老师出谋献计更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一言我一语就说起来了:“用筷子不断搅拌。”“用热水来泡溶解决。”“用一杯子倒来倒去,这样才快呢!”在这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消除胆怯的心理,毫无拘束、自由而勇敢地表现自我、表述自我。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提供学生有可问的内容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做了一个踩生鸡蛋的游戏。学生在看着老师和同学们一个个踩生鸡蛋后,鸡蛋完好无损,这样,大家的问题就很自然地出来了,学生也就带着许多问题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了,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质疑。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摄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比较和过滤,常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在教学《动物和环境》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蚯蚓,并且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不同地点、不同蚯蚓的数量的比较,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呢?”“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呢?”学生因此就产生了学习本课的欲望。
3、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参与野外采集考察等实践活动,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疑问。
三、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问题是怀疑精神的表现,是未知向已知的重要过渡,能自主提问更有着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大自然中来,从生活和体验中产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地从无问题到有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到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提出比较浅显的、一般的问题到提出比较深刻的、典型的问题。这样才会真正达到会问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的危害;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去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问题本”,让学生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渐渐地,学生问得多了,懂得也就多了,上课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一些质量更高的问题来了。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若经常对学生加以提问方法的训练,那么,对学生的勤思善问、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的今天,尝试问题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将有所收获。将问题教学进行到底,让科学课堂在充满乐趣中衍生!
【作者单位:沈阳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