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翠
[摘 要]:得到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的温暖,是每个孩子天经地义该享受的,可有的人连这基本的权利也无法实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需要全社会特别的关注特别的爱。
[关键词]: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近年来,从农村中小学教育到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从教育资源的配给到“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可能会给他们经济上的富足,但他们心里的“空”无人能填,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爱、有效教育和管理,难免在心理、行为、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
韩同学的父亲又来学校了,他站在教室后门外面透过门缝看他的孩子是不是认真听课,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因为孩子的叛逆,孩子与父亲也缺乏沟通,只要一搭话题他们就吵。父亲已经束手无策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亲想时刻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事事想方设法挣脱父亲的控制。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在家边种地边照看孩子,儿子和父亲又都刚性很强,遇事很难达成妥协,孩子遇事也不跟爸爸商量,当老师给他父亲打电话时,父亲就光想打孩子。
刘同学今天又没有来学校,她以前是班长,有胆量、有魄力、有领导力是入学第一天同学们就选她做班长的主要原因,在她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很遵守纪律,但时间不长,她的“权力”就膨胀起来了,她命令班上的同学帮她做作业,打扫卫生,给她钱,买东西……谁不听话就要倒霉,挨打,被罚卫生,被孤立。被欺负的同学也不敢吭声,这还是被欺负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聊天时提起的,老师叫来开导了一番,她很不情愿地“辞职”了。上周两个男生因为打架拿出了藏的水果刀,尽管没有发生伤害事件,管制刀具是学校一直查禁的物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得到的,旁观者都吓傻了,刘同学倒好,她问其他同学借来了削铅笔的小刀,把水果刀藏起来,还嘱咐在场的同学,老师追问起就说是削铅笔的小刀。这种“冷静”真不敢小觑。
学困生帮扶需要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我选择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女孩,她考试全部用红色笔答卷,大胆,与男生打架。她的资料上写着“父亲在外做生意,母亲不详”。
这三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三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三个很平常的现象,却让人的心难以平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我的那种情绪,我总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幸,七岁就要帮妈妈烧火做饭,带弟弟妹妹,天麻麻亮就要起来给猪拔草,然后才狂奔学校,作业也只有等忙完家务才有空写。每天能像同学一样呆教室写完作业再踢踢毽子、丢丢沙包,然后慢悠悠地踢着路上的石子回家吃饭,这就是我童年的渴望。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倒霉怎么出生在了这样的家庭,除了干不完的农活就是听不完的唠叨。现在看来,比起这些“留守儿童”我还算幸福的,至少在家还有忙得“灰头土脸”的爸爸妈妈喊吃饭。而这些孩子却连见见爸妈都困难,他们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人陪他们多说说话,当回家时有一口热饭吃,有人辅导写作业,当开家长会时他们也能有真正的“家长”,作为一个孩子这些最朴实的想法却也是一种奢侈。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南方沿海某权威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受歧视,有过被遗弃的感觉[1],而且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照这样下去,这些孩子难免行为偏差成为社会的隐患。那么该怎么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就笔者浅显的阅历做以下建议:首先,父母要谨慎选择代理监护人,不能光是有人做饭,有人作伴。即使有监护人,家长也应经常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共同商讨一些教育的方法。其次,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2]。老师也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他们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最后,就应该注重“内因”的作用,留守儿童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门在外的艰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不让父母操心。做生活中的强者。
一篇文章并不能完整、真实地呈现这些孩子的全部面貌。而他们的状况,他们的渴望,需要我们用爱用心去体会。因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心,还触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6.
[2]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