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玲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小组讨论是数学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个环节适合学生讨论?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小组讨论会流于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下面就数学课中的小组讨论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讨论的方法。
在組织学生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规定讨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并选举小组长。分组要讲究科学性,可采取以4人为单位进行分组,将班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组异质,各组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当,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带学习一般的同学,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这种分组方法,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对学困生的发展尤其有益。其次,制定好讨论的要求。小组讨论时应遵循一人发言,其他人倾听、思考的原则。当一个人发言时,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若有不同的观点,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应做到通顺、简洁、明了。
二、选好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 ,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因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地强调“这是重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绝对值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这方面内容时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因而对此概念的理解与求解化简感到很困难。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从正数、负数、零三方面分别举例求其绝对值,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其化简法则:当a大于0时,|a|=a;当a等于0时,|a|=0;当a小于0时,|a|=-a。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绝对值的化简法则,真正体会这一法则形成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三、抓好讨论的时机
1、当数学解题方法呈现多样化时,可安排小组讨论 。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例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AE=CF ,求证BE//DF.”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解题方法,在交流中发现:方法一,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入手,先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再很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BE//DF;方法二,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方法三,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对三种证法的讨论比较,巩固了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不仅达到了认知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思维的创新美,从而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积极性。
2、教学中开放性的题目可安排讨论。
由于开放性问题产生的是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此,开放性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讨论的积极性。例如:有一个三角形,要把它的面积四等分,请你给出设计方案。这个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和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加深对三角形中线和面积等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学生自学后,需要在小组内讨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
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搞不懂的知识点,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有疑问的同学可请教小组长或数学学科优秀的学生,优秀生通过给别人讲解,不仅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更透彻,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困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能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很容易把自学中的易混问题解决掉。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说出自己的理由、思路、方法,大家取长补短,问题就会慢慢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总之,小组讨论要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合理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抓住讨论的时机,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尝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