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角的度量;用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68-01
量角用量角器,在小学阶段都学过,当然我也不例外。应当是三四年级学过的吧,我记不清了,教我的老师是怎样讲的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对于会用量角器量角我一直认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因为当时班内好多同学都不会,时常把一个钝角量成锐角的度数,而我一直都不会出错。因为我总是在量角之前先看一看这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然后再选择用哪一圈的数字来表示角的度数。正是因为这点“小聪明”,所以在量角度数时总觉得比其他同学技高一筹。也总是把自己的方法讲给别的同学听,并因此有了成功的体验。
现在我的孩子也上小学了,正读四年级。这几日我看到他带回家的作业是量角的度数,检查他的作业时我发现孩子量角的准确率很高。我很高兴,我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于是我问他:“你是怎样量的呢?”他说:“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角的一条边对准零刻度线,另一边对准哪一圈的刻度线,就看哪一圈的刻度,我们老师就这么说的,我们班学生都会。”一语点醒梦中人,可不是嘛,量角就是这么简单。可当时为什么就难住了我们那么多同学呢?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生时代的我自认为是个优等生,可是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我不知道呢?班内甚至那么多同学都不会测量。所以我不得不质疑我的老师有没有把这一课讲清楚。而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参加工作已十余年,先后担任过五六七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竟没有抽出时间研究小学各年级数学的每一课。自责的同时,我又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的我都没有去做,那么其他岗位上我的同学们呢?小学的一节数学课,我们学过后往往就已经定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往往不会去探究曾经学过的知识了,以后即使用到,也大多是用学过的老方法,又有谁去研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首印”效应真的很重要啊。我突然间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肩上责任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用心去研究每一堂课的教学,否则真会误人子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