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梯度探讨

2013-04-29 00:44叶秀宝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叶秀宝

摘 要:语文教学要有效,必须解决好教学梯度问题。语文教学梯度的设计与实施要讲究策略,如增长极策略、“点——轴”扩散、网络开发策略等,还必须克服梯度粘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梯度策略;梯度粘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9-03

十几年来,“梯度”一直是经济学界的高频词,但在教学中却难得现身。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2012年12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指出:“一个小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路教上来,现在碰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怎么解决梯度的问题,怎么由浅入深,最近十年来问题很大,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梯度打乱了……” [1]

教学梯度,是到了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时候了。

一、梯度与教学梯度

“梯度”一词,本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教学梯度,是指小至一堂课,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度要逐渐增加;大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难度也随着递增。难度的级差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教学。

二、教学梯度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梯度本质

梯度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中必有的现象。有了梯度才有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矛盾,而有了矛盾才有运动。从根本上讲,教学梯度的设置是教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语文教学研究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根据难度不同组成教学序列。

(二)教学梯度的特点

1.阶段性。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梯度具有学段性特点。学段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学段内所应有的教学梯度。

2.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指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渐变为主要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梯级提升。

3.平稳性。教学梯度提升表现为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因而具有平稳性特点。

4.协和性。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顺学而导达到和谐状态。在梯级提升过程中,教与学矛盾双方关系和缓,相处融洽,没有强烈的冲突,这种特性就是教学梯度提升的协和性。

5.上升性。教学梯度的上升性是指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一堂课的深入,或者随着年级递升,教学难度相应提升。

6.条件性。实现教学梯级提升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教学能够实现梯级提升;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教学梯级提升就不能实现。

7.模糊性。教学梯度的递增,不像生活中用的梯子每个层级距离固定不变,而是没有明显界限,其间存在过渡地带。

8.复杂性。语文教学梯度是一个以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还有综合学习为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比如,阅读与作文,就有词句的理解、词句的表达;阅读能抓住主要意思,作文能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表达真情实感等。口语交际,就包括劝慰、讨论、总结、做主持人、独白等;综合实践活动则有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查找书目、阅览报刊、怎样读书等知识内容。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同的。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系统网络关系。

语文教学梯度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梯度系统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而且会随着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文教学梯度的策略

(一)提升教学梯度的策略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原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语文教学梯度中的增长极,是指其所在梯度的高端的核心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有其核心要求,每个学段也有其核心要求。落实学段目标的教学,必须以学段的核心目标为依据。比如,六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达到第三学段的最高要求。包括: “整体感知”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文本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

第三学段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指能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感受。具体表现为能准确、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或者写作的目的、可能的应用范围等。

第三学段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和细节。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能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等。

第三学段的“形成解释”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有关文本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地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关键细节、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等。

第三学段的“合理使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作出评价”的能力,关注两个焦点,其一是能够使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其二是能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个人观点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判断,具体表现为能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能够将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文本的内容或者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等。

2.“点——轴”扩散理论。“点——轴”扩散理论也来自经济学。经济学中,如果说增长极是一个高梯级的“点”—— 例如一个城市,那么“点——轴”扩散理论中的“轴”就是一个高梯级的线(带)状地区,即由若干个高梯级地区相互联成的一个区域。语文教学梯度中的“点——轴”扩散策略,就是围绕核心知识确定几个知识点,形成梯度系列。比如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围绕上述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确定知识点,然后按照难度形成教学序列。知识点包括:①词义理解;②词义辨析;③词法理解;④句子含义理解;⑤句子结构理解;⑥句子关系理解;⑦错句病句鉴别;⑧课文局部内容保持;⑨课文整体内容保持;⑩文言文词句理解;⑾文章中词义理解;⑿文章中句子理解;⒀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⒁文章局部内容推论性理解;⒂文章整体内容理解;⒃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⒄对文章评价;⒅阅读所获得新知识的运用;⒆快速阅读理解;⒇快速阅读保持。要把这些知识点从易到难安排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

3.网络开发理论。经济学意义的网络开发,是以“点——轴”开发为前提,是在“点——轴”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布局框架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开发”策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各子系统的教学内容既按各自教学难度安排教学梯度,也要使之有所交集,形成网络的节点。比如,概括能力是核心能力,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训练篇章概括能力;习作教学,除了详细的描写,也要训练概括化的表达能力,对事物、对场景、对人物能做概括介绍;口语交际,要训练对事物、人物、自己的观点做概括介绍。在“概括”上就形成一个交集点,几个交集点的存在, 就形成教学网络,互相影响,形成迁移的正能量。

(二)克服梯度提升粘性的策略

在教学梯度提升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诸多延缓其提升的因素,形成梯度提升粘性,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或者教学方法欠妥,教学就会在同一梯度的层面上徘徊,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必须努力克服。

1.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克服粘性。教师的教,要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期,多维度努力避免造成提升的粘性。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教学内容的没有难度或者难度过大,都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读错了要及时纠正”作为阅读中的提醒,在三年级上学期提出,就低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再比如,“按一定顺序写”可以作为初学作文时的重点练习,而如果放到有一定作文能力的六年级下学期,就落后于学生学写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反,在小学四年级习作阶段,过于强调“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就高于记叙文初学者的发展水平,而在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段去强调,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放养式的教学,或者没有采取与梯度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也会阻碍教学梯度的提升,只有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学习策略指导,才能助力于教学梯度的提升。比如,同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段落内容的概括与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文与叙事文内容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概括与课文主旨的概括,都有较大差异,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学要着眼于克服粘性。学生的学,出现造成提升的黏度,如主动性不够,会影响学习深入;知识准备不够,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停滞不前;学习方法不当,会影响学习效率,多走弯路。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顺学而导。比如,学习主动性不够的要激发学习兴趣,知识准备不足的要及时补充相应知识;学习方法不当的要给予方法的指点,需语言品味的要引导推敲语言,须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的要帮助唤醒生活积累,需用想象深入体验的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等等。

在更体现教学梯度的新教材出来之前,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梯度上多下功夫,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可以用,但老师们心中要有数,要有梯度,想办法弥补,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习可以有语文能力和知识,体现梯度,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因素,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不断地循环往复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很难做,但一定要做。”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在中国教学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OL].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5772.

[2]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3.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