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些教师使用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有随意性,不但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务必克服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克服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16-03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如果深入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随意性大。克服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的主要表现
(一)分组的随意性
有些教师在分组时缺乏系统考虑,一般是按照座位的自然位置前后两排或三排为一个小组,或者教师随便找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没有通过研究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这样的自由组合,往往使得小组学习效果不佳,造成学习能力弱的组无法完成任务;有的组内部分成员关系亲密,而排斥组内其他成员,致使这些成员不愿意合作;有的组内意见不同,优等生唱主角,学困生沉默或观望等。
(二)主题的随意性
由于有些教师把握不准新课程理论和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研究教材,认为只要学生一产生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来解决。所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随意性大。也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此,为装点门面而安排小组学习,与学生有效学习脱节。
(三)安排的随意性
什么时候进行小组学习,教师的随意性大。一是时机安排的随意性,如教学古诗《舟过安仁》时,学生问老师:“杨万里是个什么人物?”教师马上安排学生小组学习解决。二是时间先后的随意性大,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一上课就安排小组学习,让学生给题目加标点符号。三是时间长短的随意性。有的问题需要小组深入讨论学习,教师只给一两分钟就草草收兵;有的问题不是很复杂,而教师却安排很长时间让学生小组学习。
(四)过程的随意性
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与老师没有多大关系,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于是有的学生就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闲聊,并未参与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指导、不提示,不启发,即使指导也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五)评价的随意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如何评价,教师自己很迷茫,以致在小组合作学习要么不作评价,要么随便评价、笼统评价或简单评价,既调动不起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形成小组间的竞争,起不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因此,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务必克服其随意性。
二、克服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的对策
(一)深刻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习竞争,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创新等今后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二)科学分组
同一班级的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学科的发展也不平衡,各种能力都有差异。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对本班学生做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分析。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下,再进行分组。一是建立小组。根据学业、能力水平和性格类型进行分组,男女搭配、特长互补、兴趣兼容。二是选举组长。组长民主选举,定期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小组集体。三是小组培训。既要培训小组长,使其成为小组的“领袖”、教师的助理;又要训练组员,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倾听、善交流、敢质疑,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四是给小组冠名,打造小组文化。小组的名字必须由小组自己创意、拟定,可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小组标牌,写上自己小组的名字,表达小组的共同意愿,如自信小组、自立小组、自强小组、自尊小组、自爱小组、实力小组、进步小组等,还要启发学生约定组规,明确目标,统一行动,努力形成小组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五是养成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倾听、讨论、合作、帮扶、发言、预习、评价、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要以文化的眼光审视和实践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养成教育价值,变教师的简单命令、生硬制止为师生互动的养成文化。
(三)活动的多样性
小组活动的形式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一般有四种。一是讨论式。如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二是互评互助式。这又分为组内、组间互评互助。例如,在作文《成长的烦恼》训练中,学生们互相指出各自习作的优点、不足和改进策略。三是总结、汇报式。学生利用课下活动时间搜集材料,课上进行总结、汇报。四是小组竞争式。
(四)选择主题,有机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进行有效整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于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那么,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而依靠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的问题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并形成争议时。总之,教师务必灵活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五)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应淡化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的技能。一是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在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一边听一边想,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特别是要把别人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明白,既要善待自己,又要欣赏别人。二是自我约束,共同提高。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让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
(六)有效评价 促进发展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教师可以采用经常性的最佳小组评比,以及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等活动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可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展示、表现好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的多加分。
开展评价时注意: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三是对得分较低的小组,教师要及时提醒,鼓励其加油赶超。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