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2013-04-29 05:14张洁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

摘要 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通过语言中的精华即谚语,更为真实地表现了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分析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运用对比法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性别歧视的形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文章旨在从谚语比较中揭示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提醒人们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英汉谚语 社会习俗 性别歧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人是语言的使用者与创造者,而自从有了人类,就存在了性别差异,它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的语言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两性意识,语言一直都在如实地反映着现实社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性别意识贯穿于我们人类语言发展的全过程。谚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把人类的文化内涵进行精炼,成为浓缩民族文化内容的载体,从侧面表现了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所以通过谚语来探索性别歧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一 关于性别语言

性别语言的差异应该是人类语言差异的最原始的形式,语言与性别问题在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引起相关学者的兴趣,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对英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很多学者采取的是一種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规律,从中叙说了英语中歧视女性和男性的现象。我国学者一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性别差异上,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根据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渐把重点放在了交际策略、话语风格等方面。

1 有关性别

性别一词由sex和gender表示,其中sex指的是生理性别,gender指的是社会性别,其标志或者说特点是以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男女,突出性别的文化特征及各种意义。因此,gender所涉及的社会、文化作用和意义是我们讨论的内容。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通过语言能够反映出人类特有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男性与女性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和言语特点。这源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而什么是性格特征呢?它是指因个体性别等各个方面不同差异最终表现出的与社会性别文化相符的行为、个性特征和态度等。而语言是性格特征的代表,所以,性别语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指男性和女性根据自己性别特征所使用的语言,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

既然有了性别语言,以此也就产生了性别文化,性别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性别不同,而在此基础上所规定的信仰、价值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体系。这样,性别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是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限定的范围。人类在此限定下,通过交际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性别身份,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

2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的英文用sexism表示,它起源于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她们通过“种族歧视”(英文以racism一词表示)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从这一层面上讲,性别歧视是通过生理性别意义而引出的歧视现象,用此可以代表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当然也可以代表女性对男性的歧视。而在《关于废除对女性一切形态的歧视的国际条约》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市民或其他所有领域里,不管婚否,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女性对人权以及其基本自我的认识、享受、行动上,抱有妨碍、或使其无效目的的、基于性别的一切歧视、排除和限制”。从这个条约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别歧视概括了所有系统性地贬低女性的行为。具体地说,在很多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女性被认为是由男性审视和关照、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利关系。换句话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是受排挤的一个他者,这说明了一定社会环境下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到的性别歧视一般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而将此放到语言中就构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

语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性别歧视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Sapir-whorf假说,这种假说主要由Whorf提出来,这个理论阐述了语言不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人们的精神构建。人的本族语提供的独特的范畴使人们对世界的思维和客观判断,会潜意默化地受到自身语言结构的影响,表现了男性世界优势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在很多社会环境中的语言表现为男性语言为本体,而女性语言则为变体。根据这个假说我们可以认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制约的语言,说明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在此条件下表现的形象是支离破碎、极不完整的。

二 利用对比法分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 有关谚语

谚语来自民间,这种语言的特殊形式是俗语的一种,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它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所表现的意义寓意深刻,形象通俗又耐人寻味,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经验中所做的精辟总结,语言短小精悍,世代口耳相传,成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谚语已成为人们认识人生、规范人们言行的百科全书,通过它能透视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中的文化生活习俗和一定的思维方式。

谚语浓缩了文化的内涵,呈现出灿烂的民族文化风采,能够真实地反映各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谚语作为人类思想宝库的共同财富,是凝结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充分显示出了人类思维模式的相通之处,从侧面反映出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在各种文化之间产生交互影响,而对女性含贬义的看法和评价多会在谚语中有所体现,现在,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在谚语中性别歧视的反映。

2 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

首先,从社会地位方面来说,在我国古代大多数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女性成为男性的家庭工具,也是附属品,女性的活动范围也局限于堂前屋后,认为妻子理当顺从丈夫。在汉语中能体现这种性别歧视的谚语就有:“菜刀不磨成死铁,女人不打成妖孽”、“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从属社会地位,在以男权为中心的旧中国,女子是受社会歧视和贬低的下等公民;女性角色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印地安纳大学英语系的一则野餐通知明显地看出来:”Good Food!Delicious Women!”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美味佳肴比喻为女性,这好比我们在汉语里常用的“秀色可餐”,它非常清晰地揭示出英美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很多时候,英语中使用的关于女性地位的谚语充分表现出了宗教对女性的歧视。按照宗教中的说法,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了他心目中的男人,而女人是他后来附属的内容。如同《新约全书》中所说:“你们作妻子的应该顺从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而英语谚语有:“妻子是家务事之主”、“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稻草人抵得上金玉女”,在这些谚语中,大男子主义色彩浓郁,直接表现出女性受压迫、受欺凌的社会地位。

其次,从婚嫁方面来说,婚姻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而谚语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那样,它是语言的重要部分,它所包含的意义带有传统及历史的深刻内容。如中国古谚中的“女大不中留”、“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等充分表现出了残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意识。古代有文人曾作有《女诫》,其中就对女性再嫁大加设防:“夫有再娶之义,女无二适之文”,强调男权的主导地位,“老夫少妻”是古代婚姻关系中被称为美谈,女性只是在男权社会中被物化了的附庸,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男子回头金不换,女子回头落臭名”;在英语中的谚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丈夫是家里的国王”、“娶了一个带女儿的寡妇如同引狼入室”、“娶媳不忙,嫁女宜速”。我们从以上这些谚语中看出,它们集中反映了汉英文化在婚嫁方面重男轻女的根深蒂固思想。在这种环境下,女性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即便拥有财富,良好的家庭背景,但仍然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成了要求女性的统一标准。

再次,从言语行为方面来说,谚语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行为,而在汉语中我们只要提到妇女的言语行为,就会与“长舌妇”、“饶舌妇”、女子多言”、“妇有长舌”等词语联系。又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啰嗦时就会联系到谚语中的“婆婆妈妈”。在封建时代,女子多言甚至会当作男性休妻的借口。而对男性的言语行为就无更多说法,因为在由男人主宰的社会中,他们是言语行为的主体。如汉语中有这样的谚语:“男子饶舌一日,女子饶舌一年”、“三个老太婆,赛过敲锣鼓”、“妇女们嘴长,男人们手长”;而在英语中,当评论女人话多时,则对女人的言语行为做了非常苛刻的表达,比汉谚更加不可企及。如“三个女人成集市”、 “亚瑟王制服不了女人的舌头”、“女舌如同羔羊摆尾”、“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上面的英语谚语,居然把女人与动物进行相比,女性喜欢与人交流,但是现实中的很多男人不懂女性的这种需要,却还要责怪女人啰嗦,麻烦。男性社会在轻视、贬低女性的言行的同时,还在言行举止上对女性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苛刻限制。

接下来,从心性智慧方面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无论它怎么能够安邦治国,警世戒人,却对女性的言语充满了歧视和贬低,谚语中带有明显的藐视和诋毁,如其所说的“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不仅如此,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认为女性在心智方面不如男性的谚语,如:“头发长,见识短”、“女子无能,打孩子骂人”、“女子无才便是德”、“谗启误国,妒妇乱家”。它们固执地认为女性愚笨且目光短浅,没有深刻的思想,妇女存在于知识文化领域之外,忽视了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和智慧;而在英语中,诸如像以上汉语中的谚语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英文中的“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梯”、“蠢与美常相随”、“冬天梁的风,女子的心胸一变换无踪”。在英语文化中,女性比男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更少,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可以接受教育了,但不允许她们与男子一样,同时男性又信口说道:“女性无知无识,缺乏学习的天分”。

最后,从品行道德方面来说,女人的容貌是旧社会取悦男人的本钱,但从本质上来说,人们更看重女性的德行美或心灵美,如汉语谚语中有“美色无德,好比花无香”、“美妇悦人眼,贤妇悦人心”;而在英语谚语中,“美德远胜美貌”、“贤妻与健康是丈夫的最佳选择”,即崇尚妇女美德是英语和汉语共同的特征。这充分说明了男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制定妇道标准,对待所有女性,无论她们的身份如何都制定了层层道德训诫和风俗,就如同刚讲到的这些谚语,我们看到的是在歌颂女性美德的同时,却不忘对女性美貌的贬低。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划分民族要素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从文中发现英汉谚语在性别歧视方面有共同之处,虽然两种语言在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大不相同,而在谚语所表现出来的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的性别歧视却非常相似,从这一角度看,社会结构决定了语言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四 小结

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的不平等的地位,是产生谚语语言中对妇女性别歧视的重要根源。

参考文献:

[1] 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語用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徐微洁:《汉日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 蒋桂红:《谚语视野里的性别歧视》,《广州梧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1期。

[4] 刘丹:《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女性主义运动对它的影响》,《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 许之所、李丽芳、李丽敏:《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2期。

[6] 朱丽亚·T·伍德,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张洁,女,1970—,河南驻马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美文学等,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
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重压下的迷失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探析
二胎政策全面实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中国“直男癌”现象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原因探析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外貌吸引力对雇佣决策的影响及弱化措施
疾病也有“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