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萨迪《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

2013-04-29 13:41张宏娟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命哲学真善美

摘要 《蔷薇园》以散韵文记故事,以诗句阐发哲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诗歌、散文、寓言等方式,隐诤诫于诙谐中,寓哲理于叙事内,含辛辣于幽默间,凝浓情妙趣于轻描淡写中,对于生命哲学中的“真、善、美”进行了阐释与颂扬。本文从萨迪创作《蔷薇园》的思想与理念出发,分析了其作品中“真、善、美”的内涵,对其与生命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穆斯里哈丁·萨迪 《蔷薇园》 生命哲学 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萨迪与《蔷薇园》

穆斯里哈丁·萨迪(1208-1292)出生于伊朗设拉子城的一个宗教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熏陶。从1227年起,他以苏非游方僧的身份开始了长达30年的旅居生活,走遍了伊斯兰世界的广大地区,看到了许多伊斯兰世界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这段重要的流程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之后,萨迪将自己人生思考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劳动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安乐生活的追求上,这也促使了他具有鲜明人道主义色彩的仁爱思想的形成。《蔷薇园》这部作品是萨迪1257年回到故乡后在次年发表的一部诗集。在这部诗集里,萨迪通过讲述一些真实发生的故事来阐述一些哲理,反映其对于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探索与追求。作为一部箴言故事集,《蔷薇园》以散韵文记故事,以诗句阐发哲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诗歌、散文、寓言等方式,隐诤诫于诙谐中,寓哲理于叙事内,含辛辣于幽默间,凝浓情妙趣于轻描淡写中。这部诗集中共有180个故事以及102条格言,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社会中众多的社會现象,包括统治阶级、僧侣对人民的残害及骄奢,对广大劳动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包含了作者对于宗教、哲学、社会及人生的观点,通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人道主义的推崇。《蔷薇园》可以说是萨迪一生思想、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诗人对自己流浪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总结与感想,深刻挖掘了伊斯兰社会的生活与黑暗,将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融为一体,成就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不朽巨作,《蔷薇园》几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国人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鼓舞和指导这些人民追求幸福获得成功的重要人生指导以及思想来源。在这部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伊斯兰的生命哲学,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

二 《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关系解析

关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定义,著名生命哲学家沙比曾如此定义道,“生命的本质在于真善美的统一。”因此,解析生命哲学也应当从其本质出发,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对《蔷薇园》进行解析。

1 对“真”的认识

“真”的认识,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认识,也可以理解为当时伊斯兰真实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从真理角度来说,萨迪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及劳苦大众的同情与生命哲学家沙比其实是有志一同的。沙比认为人生生命价值的体现必须经由“真”这个特性来实现,在《蔷薇园》中,萨迪的“真”也通过其对于社会现状的理性认识、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对于劳苦大众的同情来实现,他将理性的眼光与感性的反思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从生命哲学“真”的角度看世界。伊斯兰生命哲学从生命本质的角度崇尚真理的弘扬,认为发自内心的真心的渴求,是生命本质得以实现的前提,即使遭受到了黑暗与邪恶压迫,也不能妥协,而是需要通过积蓄力量最终突破束缚,让真理得以实践。

在萨迪为《蔷薇园》所作的序中,他讲述了一个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并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故事:他在巴尔贝克的礼拜堂为一群民众做演讲,但是这群人麻木冷漠,无动于衷,后来有个旅人经过时,听到了他所讲的话,却大受感动,他由此领悟,如果听众不能领悟,那么无论任何言辞都无济于事,如果民众有所领悟,那么真理就能打动他们的心怀。这件事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萨迪对真理的寻求,在看待世界的眼光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宣扬生命哲学的“真”,以一种更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讲述如何实现对信仰的去伪存真。信仰是人生存的根基,是人勇敢、畏惧等一切力量的源泉,无法从信仰获得力量的人是虚弱不堪的,凭借信仰无所畏惧的人也是盲目无知的,只有从信仰中获取束缚与约束,有所敬畏,有所信赖,有所依托,才能获得信仰力量的真谛。伊斯兰教的典籍《古兰经》中曾说,神是为了让世人了解、领悟真理而降下《古兰经》,在《古兰经》中也多处讲述到理智与真理等问题,它鼓励人们明智、求真,摈弃愚昧无知,学会用知识的力量去寻求真理。在《蔷薇园》中,萨迪对于真理的寻求认知也是如此,他认为,只有学习才是人们能够寻求到真理的真正途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育,他在诗集中也曾多次进行阐述。例如,他其中的一个讲述的是哲学家教诲儿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借哲学家之口说出了“知识是超越金钱、权力、财富等东西的财富,是获得智慧与尊重的源泉”。这种与生命哲学中的“真”,与《古兰经》中真理论调都是相同的,也是萨迪结合自身经历所得出的结论与感受,表现了他对于知识力量的高度颂扬。

2 对“善”的实践

伊斯兰生命哲学中的“善”,更多的是以一种道德属性的形态出现。沙比将这种“善”扩大,将其范围延伸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在对待这些关系之间的矛盾时,他认为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生命哲学中具有道德属性的“善”。另外一个额学家纪伯伦本身也说过,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灵魂的纯洁需要通过反省、谴责以及道德约束的力量去不断净化、完善,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善”的道德品质的人。在伊斯兰教的谚语中,同样有一句“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的谚语,用来鼓励“善”的宣扬与实践。

萨迪关于“善”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蔷薇园》第八卷的“论交往之道”中,这些理论的得出除了依靠自身经验与智慧外,同时还广泛吸取了人们的智慧,他借用诗集中的故事与谚语向读者传达了待人接物处事的经验以及教训。比如在第35节里,他阐述的中心放在优良品德方面,尤其是成功所必须的素质,萨迪认为是“成于坚韧,毁于急躁”;在77节中,他认为学习应当“不耻下问”;在第44节中,他认为“美重在心灵”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蔷薇园》中萨迪具体化的对于“善”的积极言论和思想。在后世几百年中,萨迪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人,对于其追求生活和梦想都产生极好的引导作用,可以说,这如同他自己曾经讲过的那个故事,明智与言辞所带来的力量。《蔷薇园》这本诗集很好地体现了萨迪对于崇高道德的欣赏与推崇,在他的诗集中,也有很多赞扬这种行为的故事。这些真善美的行径对于自身、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是一种积极的进步因素,对于创造更好的社会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出生在伊斯兰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萨迪本身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中也有着一些提倡人们养成高尚道德行为规范的规定,诸如救济孤儿、怜悯贫民、待人宽厚等。

“善”这种生命哲学除了道德属性之外,还包括对于信仰的虔诚,有着虔诚信仰的人,更容易向善,被信仰所引导、约束,重视自身的行为。伊斯兰教教义里,要求穆斯林信徒要仁慈、行善,嫉恶如仇,还要忠于自己的信仰,做到虔诚、纯粹。萨迪在创作《蔷薇园》之初,也希望这本著作的精神内涵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闪现光芒,给予人指引与参考,可以说,这也是他自身实践“善”的一种方式。

3 对“美”的颂扬

萨迪对于“美”的颂扬以自然、人性与道德之美为主,在作品中他曾多次颂扬人的善行,规劝世人向善。伊斯兰教生命哲学中的“美”除了包括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外,还有人性之美、道德之美等,对于“美”的颂扬和欣赏不只是净化心灵、感化民众的有效方式,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开启民智,寻求真理的一种途径。自然之美,美在造物主的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在初升的朝阳与残落的晚霞,美在其无私的供养着众多民众。这些事物的存在除了带给人视觉与心灵上美的感受之外,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滋养着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生活在由自然和社会共同构成的世界中,不断展现着生命本身所带来的奇迹,可以说,也是一种生命之美的体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是“善”的实践,是对社会的无私贡献,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积极力量。这些不同形式的美的熏陶带给人与社会积极正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在追求真理与实践“善”的过程中取得好的结果。萨迪就是基于生命哲学中“美”的内涵与韵味阐述了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及颂扬。

在诗集中,萨迪美感的传达依托于其语言、思想和艺术形式等三方面。比如在萨迪对青春与爱情进行论述的时候,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友人来访,他出门迎接的时候过于激动,不小心带翻了烛台,友人进屋后责问他说,为什么看到我来了就熄灭烛台呢,诗人回答说,我以为是太阳进来了。”这个小故事充满机智与趣味,更重要的是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阐述得淋漓尽致,这是萨迪对于人性之美中友情的热情讴歌。在另外一篇故事中,他讲道:“友人们总是笑我太过痴情,如若他们看到她就会理解我的不幸。你的容颜是如此美丽,让他们为责备我的痴情而感到愧疚。”这是对于爱情的颂扬与阐述,在恋人的眼中,挚爱就是世间最美丽的人,为她痴情为她疯狂,都是爱情魅力的体现。正如纪伯伦所说,“爱情是人珍惜生命的开端,是人热爱生活的起源”,由此可见,爱情的魅力有多么的大,萨迪对于爱情的颂扬也是一种对于人性之美的颂扬。在语言的使用上,萨迪多用各具特色的语言去讲述故事或阐述哲理,比如他描述两个久未见面的朋友所使用的语言就充满哲理意味:一个人见到多年未曾见面的朋友,他对朋友说,你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好想你。朋友回答说,一个人宁可让人想念,也不能惹人讨厌。他描述爱情时语言优美:“醉眼朦胧的美人啊,你迟迟才来,你来了我就不再把你放开。与有情人迟迟才能相见,迟迟相见才不至于彼此厌烦。”他批判帝王暴行时言辞犀利:“有个无道昏君正在午睡,我说,愿他永远如此,因为他是天下最恶的人,醒不如睡,生不如死。”萨迪广泛吸收了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精华,通过丰富的语言、充满机智的巧喻以及贴切的比喻,赋予了《蔷薇园》充实而豐富的内涵,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蔷薇园》美丽芬芳,既陶冶性情,又增长智慧,虽然内部也存在一些过时的有些消极甚至宿命的成分,但是更多的道理还是很深刻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穆斯里哈丁·萨迪的《蔷薇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作品中对于生命哲学“真、善、美”的阐释与颂扬对于世界各国人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鼓舞和指导人们追求幸福获得成功的重要人生指导以及思想来源。

参考文献:

[1] 蔡春丽:《设拉子:在玫瑰丛中写诗》,《今日重庆》,2006年第11期。

[2]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浪迹天涯的缪斯》,《视野》,2003年第5期。

[3] 张朝柯:《早于西欧的人文主义萌芽——萨迪和但丁人文思想的比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 威廉姆·契提克、马效佩:《鲁米与毛拉维耶道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 乔丽媛:《终极和谐——东方悲剧的神髓——重读菲尔多西〈王书〉“苏赫拉布的悲剧”》,《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 张爱民:《鲁斯塔姆形象及其在中国的影响》,《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 丁淑红:《辐射与吸纳——考察“莱拉和马杰侬”的故事在阿拉伯文学和波斯文学中的不同境遇》,《外国文学》,2005年第5期。

[8] 王振容:《苏菲的爱——解读神秘主义诗人萨纳依的作品〈关于爱〉》,《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第5期。

[9] 马骏骐:《哈菲兹和他的诗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 韩文慧:《浅论〈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宏娟,女,1982—,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

猜你喜欢
生命哲学真善美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对《过客》特殊意象的解读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
从熊十力的生命哲学看人的生命观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