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看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2016-11-22 18:55王萌吕千平宫昀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0期

王萌+吕千平+宫昀

摘 要:《紫色》是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它是关于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家庭压迫的背景下成长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主人公西莉亚的生活背景出发探索黑人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关键词:西莉亚;女性主义;性别歧视;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一个佃户之家,先后就读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斯佩尔曼学院和纽约的萨拉.劳伦斯学院,大学期间,沃克就开始创作,并于1965年发表了她的首部作品。除了诗歌和短篇小说外,沃克还出版了相当多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艾丽斯.沃克最重要的成就当属《紫色》,这部小说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茨小说奖两部大奖。

1.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介绍

《紫色》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共包括90封信,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西莉亚写给上帝的,14封是她写给妹妹耐蒂的,15封是她的妹妹写给她的,故事以西莉亚的生活为中心,耐蒂的冒险故事为补充。故事从西莉亚十四岁开始,西莉亚被“父亲”方索强暴,并被威胁如果她将这件事告诉除上帝以外的人就被杀死,西莉亚生下两个孩子,然而很快,孩子便被带走,后来,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艾伯特做妻子,这个男人对西莉亚非常残暴,并且对她的妹妹有非分之想。西莉亚过着没有爱的困苦生活,西莉亚丈夫的情人莎格.艾夫里是个美丽的黑人歌手,一次生了病被带回家让西莉亚照顾,两个女人相互依赖,莎格教会西莉亚如何去爱,如何独立,同时还向西莉亚传递上帝的教诲,西莉亚开始相信自己并最终离开艾伯特,西莉亚的自我意识很快得到了增长,后来她了解到方索只是她的继父,西莉亚的亲生父亲是一个生意不错的店主,被那些认为他偷走了他们生意而心生恨意的白人店主以私刑处死,方索死后,西莉亚得到了本该属于她的财产并获得了独立,从此,西莉亚获得了新生。

2.黑人女性主义意识在西莉亚身上的体现

《紫色》堪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家庭压迫的背景下成长的作品,西莉亚在自卑中长大,在痛苦中保持沉默,她受到各种各样的虐待,已经变得麻木,因为没有人和她说话—她太自卑了,根本不和别人交流,于是她想起了上帝,她给上帝写信却不署名,这正表明她缺乏自信。写信其实是她下意识的抱怨,也是她通过自己的经历了解世界,更好的应对世界的方式。

对西莉亚来说,生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不尽的苦难,她由盲目地崇拜变成了怀疑,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她学会了认识人类,对她的黑人同胞,她从恨和反对转变成了理解和接受,而对白人同胞,她学会不去歧视他们,她学会了爱,爱他人也爱自己。她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她是一个从生命的磨难中活下来并最终精神健全的人。更进一步而言,西莉亚的成长不仅包括妇女解放的不同阶段,她还前进了一大步,她在理解与和睦相处的基础上重建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

3.黑人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

《紫色》是一部黑人成长与转变的小说。西莉亚的不幸是由自己的族人直接造成的,而最终的原因还是种族的压迫,因为她的白人邻居如果没有处死她的父亲,她可能会有机会过上好日子,这一主题通过索菲亚的悲剧得到了加强:由于白人的统治地位,索菲亚无论是在监狱还是在白人家庭做侍女都遭受了极大地痛苦。然而,这部小说同样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造成西莉亚痛苦不堪生活的家庭因素,这包括她的继父和丈夫,两个人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她重重的打击,让她的生活像地狱般的噩梦。他们有足够的物质能力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然而他们却经常采用家庭暴力,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在一个遭受歧视的社会中同样也感受不到幸福的缘故。艾伯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读者对他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不过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当女人们团结一致坚持她们的权利时,他不得不进行思考,而这需要时间,要忍受痛苦并且冒着死亡的危险,艾伯特忍受住了地狱般的煎熬,并且到达了一个新的天堂,他最终成功了。

4.结语

因为《紫色》标志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让美国黑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需要更好的认识自己并且准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些问题都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在白人和黑人都要摒弃歧视,开始全新的生活。尽管消除这种歧视非常困难,但美国黑人应该充分利用生活提供给他们的一切。

形式上,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令人印象深刻,西莉亚的语言活泼,充满活力,耐蒂的语言偏于说教,两种不同的语体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题目蕴含着深意,紫色暗示着尊严,爱,人际关系,生存,遭遇与痛苦;它象征着上帝的创造,普通人不可忽视的尊严和意义,总而言之,《紫色》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

参考文献:

[1]王秋玲;艾丽丝·沃克《紫色》探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张京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