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程的深入,美术教育作为高中的课程之一,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高中美术教育受到了其他学科的压力,在教学中的效果一直不明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所以开展自由式的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是高考科目,因此被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忽视,这就注定了高中美术教学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软件上,都可以用“慘不忍睹”形容。但是美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美术修养,不仅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培养高雅的情操的有效途径,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高中的美术教育多为应付教学任务,不仅缺乏新意,还将美术本应拥有的创造力给掩盖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提倡的主题,尤其是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中美术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美术教育往往是通过家长和教师随意的鼓励开始的,那时没有任务、没有目标,孩子的自由度很高。但到中学阶段,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了重大变化,加上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他们的自由受到严重束缚,学生也希望教师说什么做什么,不用额外考虑什么,这就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时,一切都按部就班。此外,由于高中的美术受到其他高考科目的挤压,学生无论是将精力还是时间,都大部分投入到这些高考科目中,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反而对这一现象表示赞同,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即便教师布置美术作业,也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毫无新意,无法体验美术带来的快乐,学习美术也就显得枯燥无聊。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美术课堂中,教师在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发挥创新潜能,将所有想象的内容用笔描绘出来,让学生有敢想敢做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呢?
(一)练习想象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阅历,这些都是美术创造的根本和基础素材,同时,高中学生还在不断接触新事物,所以高中的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培养是有一定基础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已在学生头脑里残留下固定框架模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些固定框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如绘画,教师应该抛弃以前的拿出一个实物或者一幅画,让学生进行模仿,画得越像越好的模式,而应让学生描绘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通过教师的引导让自由想象进行作画,这就是练习想象画。举个简单的实例,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作画,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或是框架照片,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凯旋门,再让学生通过大体模型和教师的描述进行作画,由于很少学生真正意义上看过凯旋门,最多就看过书本和电视上的图片,这就和以前的看图绘画有很大区别,这时就要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绞尽脑汁地思考、想象,通过自身想象,全班不会出现同一风格和同样的作品,这就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对后续的创新意识培养有极重大的作用。
(二)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强是美术的又一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创造时的素材源泉,学生新奇想法来源于生活,创新思维的萌发更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事物深入认识的前提下诞生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条件和机会,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最简单就是户外写生,教师将课堂转移到户外,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户外写生分很多种类,近者就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花草树木、教学设施进行观察和描绘,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描绘学校的景色,这样对于一堂的45分钟课来说,时间上是充足的,如果不够则可另外找时间补上。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学生去郊游,或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去户外写生,如河边、树林、景区等,这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还可极大地发散学生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作用。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多进行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美术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充分地让思维飞翔,以发挥出学生在美术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空间,才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穆长海.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1(9):155.
[2]刘建.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3):209-209.
[3]王亚.浅谈中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创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