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桂花
摘 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都较低,这更多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阅读教学中参与度得到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要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还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兴趣;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代替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过程。因此,要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还得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开始,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构建有效阅读课堂,首先应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入手。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切实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其阅读兴趣,有效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最终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进行《走,我们去植树》的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森林生机盎然的图片,并辅以配乐课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中。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好的激发,就会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开展小活动等,都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至于具体方法,还需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选择。
二、以问题引导探究,提倡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文章的阅读基础上,而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的感受只是表面性的,鉴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大文章内涵的理解中。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句段抒发自己的感受。在阅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如果学生对文章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么,无论教师讲得多么优美都无法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
如,在《维生素C的故事》的教学中,对“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这句话后的省略号,可让学生体会一下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表达了哥伦布什么样的心情?又如,在《说勤奋》的教学中,教师提问:“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学生回答了是“勤奋”,教师可追问:“如何才能更加勤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表达。在《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样做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抓住句子“天很黑,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讨论中理解主人公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守信,从而突出主题“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三、将阅读和听、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和听、说、写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而在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喜欢将阅读和这些活动独立开来,从而让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其实,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可将读和听结合起来。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自己的示范读来引导学生读,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听。其实,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甚至是录音机、MP3等形式来播放文章片段引导学生在听中理解,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来实施,为学生提供一段听力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听后回答问题。其次,在讨论交流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阅读中有的学生认为宙斯凶残冷酷,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然后引入对“宙斯觉得还不解恨”一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解恨”一词来体会宙斯的残酷。最后,在阅读文章后,教师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教师要求不宜过高,而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环境、关键词等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有所理解即可。
有效的阅读课堂是以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为目的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文章生成出独特的理解,在各种活动中升华阅读体验,阅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洪举.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2(3).
[2]刘会芹.刍议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J].未来教育家,2012(3).
[3]王廷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之窗,2011(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