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悲惨世界》中主人翁形象塑造的探讨

2013-04-29 13:41:46梅志新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冉阿让悲惨世界人物塑造

摘要 雨果说过:“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雨果通过《悲惨世界》这部鸿篇巨制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进行深刻地挖掘,唤醒人们心底的“善”。这部小说记述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作品通过对冉阿让、沙威等一批社会下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和悲惨生活的描述,反映了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文试图通过人物冲突、心理描写、对照原则和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解读作品主人翁冉阿让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冉阿让 人物塑造 人道主义 人物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的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从而概括了作品的主题,“痛斥奴隶制度,消除贫困,根绝愚昧,治疗疾病,驱散黑暗,憎恶仇恨。”这正是作者要写《悲惨世界》的原因之所在。雨果塑造了冉阿让这样一位具有真实鲜明的性格特征,一波三折的多舛命运,深沉的爱憎情感的典型人物形象,将他对人本性的认识和社会的看法展现出来。这个形象的塑造弘扬了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髓。

小说主要讲了冉阿让与孀居的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家有七个孩子等着他挣钱吃饭。后来由于失业,他被迫偷了一块面包。就是这一块面包把他送进了监狱,一呆就是19年。狱中的生活让他“逐渐成了猛兽”,而在出狱后,他又备受社会的侮辱和歧视,由此变得凶狠狡诈,仇视社会,并开始盲目报复社会。直到被卞福汝主教以仁慈和博爱感化后,他从悔恨中觉悟到“善”的力量。于是他彻底洗心革面,变得乐善好施,成为一个纯粹的圣人。最后,在亲人的理解中幸福地死去。他一生的经历是雨果人道主义体现的载体,正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导致了冉阿让的悲剧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斗争的悲怆的史诗。

一 小说中塑造的主人翁形象特征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两个核心人物,即善良的冉阿让和偏执的沙威。

1 冉阿让的善良

冉阿让的人物形象比较复杂,他经历了从穷困的农民,到阶下之囚,再到尊贵富有的社会名流的复杂人生变化。他因偷了一个面包而被捕入狱,出狱之后,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饱经沧桑,尝尽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黑暗社会底层人的辛酸苦辣,看透了社会的不公,这使得冉阿让一度漠视生活、仇视生活、甚至憎恶生活,但是在大主教卞福汝的感化下,他开始重新做人,一心向善,以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冉阿让是一个善良的人,尽管曾一度迷失,但最终还是找回自我。

2 沙威的偏执

沙威是与冉阿让对立矛盾的一个角色,他是资产阶级政府的探长,是当时社会正义和法律的维护者,他代表着政府的强大强制力,捍卫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作为政府强权的代表,沙威有一种特有的偏执,他做事有自己标准和底线,他信仰法律的公正的严明,捍卫着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他深信法律能够惩恶扬善,维护每个人的利益。沙威固守着自己做警察的原则,他认为冉阿让就是坏人,即便是接受法律繁荣惩罚之后,仍然不会向善,于是他不屈不挠地追捕冉阿让。但是冉阿让却一次次让沙威费解,使他心中固有的信仰受到挑战,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不解,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不能释怀,最后选择自杀。沙威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不归路,根本就在于其的偏执。

二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主人翁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感知人物性格,触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和展开人物形象对比。作品主要通过主人翁冉阿让与沙威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翁的形象。

1 冲突的开始——冉阿让入狱

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入狱而服了19年的苦役,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从勤劳、淳朴、善良的劳动者变成了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的囚犯。他也曾有向善的想法,可是社会没有给他机会,出狱后虽然他获得了身体的自由,但他的心灵却仍旧被束缚着,到处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看不到希望,没有了目标。正如作者所言:“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但又缺少面包,这算不算他嚴重的过错?……在我们的文明里,确有许多令人心寒的时候,比如这样一条罪律,便宣布了一个人的永远沉沦,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悲的事。从此,这个有思想的生命就被社会永远遗弃了。”作品由此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是社会的不合理和法律的不公正让冉阿让一步步的沦陷,最后发生质的变化,开始仇视整个社会、与社会为敌。

2 冲突的激化——沙威追捕冉阿让

沙威是法律忠实的信徒,他尽忠职守,精明能干,他对苦役犯有着特别鄙视的心理,他还顽固地认为,只要是坐过牢的永远都是坏人。虽然冉阿让出狱后弃恶从善,但偏激固执的沙威认为那只是假象。

冉阿让出狱后四处碰壁,只有卞福汝主教接纳了他,即便是在他偷了主教家的银餐具被警察抓住后,卞福汝主教仍然宽宏大量,为他开脱偷盗的罪名,还把一对银烛台送给冉阿让,并以真情感化他:“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我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上帝了。”这样温暖的的话唤醒了冉阿让内心深处的善良,随后他隐姓埋名通过自身努力开了一家工厂,因为经常做善事,被大家推选为市长,照顾那些“无衣无食的男女”。但世事难料,一次冉阿让为救一个老人,被敏感的沙威探长怀疑,虽然他可以拒绝承认,但在探长的再三试探之下,为了不让无辜的人代自己受罚,他还是承认了身份。

善恶不辨的沙威与先恶后善的冉阿让形成鲜明对比,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中刻画了冉阿让善良的性格,凸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3 冲突的高潮——沙威的自杀

由于社会动荡,革命青年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惜与政府为敌。沙威——自认为正义的代表,作为法权的盲目信徒和忠实执行者,为了维护政府的权威,潜入革命青年中打探消息,不久就被发现。此时作者巧妙地安排由冉阿让对他执行枪决,而冉阿让却并没有杀死这个一直与他为敌的人,而是放了他。沙威对此迷惑不解:像冉阿让这样的恶人,自己一直追捕,应该对自己恨之入骨,难得能有机会报复他却反而放了自己,难道是自己冤枉了他。最终他幡然醒悟,发现自己错怪好人,于是决定放人,但他为自己工作的失职而深深内疚,信仰的动摇让他无法释怀,最终选择自杀。

被雨果比作“岩石”或“花岗石”的沙威,在仁爱面前还是融化了。作为与冉阿让对立的人,沙威的死更加彰显了冉阿让的伟大和可敬。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含有理性的成分,他并没有不切实际地期望彻底消除黑暗,而是将“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的人数”作为目的。

三 运用精彩的心理描写塑造主人翁形象

小说中雨果对冉阿让思想的剖析,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小说一开始写冉阿让出狱后受到社会的鄙视和摧残,内心充满愤恨和敌视,但在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之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在商马第的冤案中,冉阿让有过一场极为紧张激烈的内心冲突。这场心灵的激战是在他得知一个叫商马第的老头被同监狱的人指认是冉阿让而且将被判终身监禁后开始的。冉阿让知道这是一场冤案,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冉阿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出于良知,他决定去自首,把商马第解救出来。可随后他又被个人英雄主义打败了,他又做出了新的决定,先去审判现场,看情况再做决定。当途中他乘坐的马车坏了的时候,他内心感到一阵极大的快乐,觉得去不成是天意。但是他又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唯恐受到良心的谴责。可是当困难克服后,他又很失望。他在内心的不断斗争中来到了阿拉斯。随后,他不顾旅途劳累,迫不及待地来到法院,他内心希望宣判结束,却正巧赶上庭审。本来法院已坐满人,他可以借机走掉,但他又利用市长身份进入法庭,主动承认自己是冉阿让。他就是在这样苦苦挣扎的心理斗争中一步步将自己逼上绝境。冉阿让将自己逼进了监狱,可他的灵魂却升上了天堂。冉阿让完成了一次心灵朝圣之旅,虽然一直有双罪恶的手拉拽他,但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完成了脱胎换骨。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比正直、可亲可敬的人。

雨果对人性的认识是非常深刻和清醒的,这场心灵之战可谓是最为真实、最为激烈的了。经过这场暴风雨式的心灵激战,冉阿让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四 运用对照原则塑造主人翁形象

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与丑、善与恶、优美与畸形、崇高与粗俗、光明与黑暗的艺术对照原则。他在《悲惨世界》主人翁形象塑造上,坚持运用这一对照原则。主角冉阿让与沙威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一个是曾被关押19年的罪犯,受到感化后,人性复归,弃恶从善,当上市长,受人尊敬,扶危救困,仗义疏财,抚养珂赛特,释放沙威等,最后安详死去,灵魂升入天堂。另一个是固执绝情的警察,他执法严厉,一向残暴,是资产阶级的守护神。虽不是坏人,但与善良的冉阿让比起来,却显得冷酷无情,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小说在美与丑的角色对比中,显现出人性中最高的精神境界——博爱。

而冉阿让与卞福汝主教是一对相互映衬的参照体。冉阿让由善变恶,再由恶变善;而卞福汝主教一直是善的化身。他对冉阿让可以说有再造之恩,冉阿让也一直从心底感激他。

作者不仅用反面人物的恶来反衬正面人物的善,还运用正面映衬主人翁精神的升华,在正衬与反衬中突出主人翁的善良、博爱和仁慈。

五 造成人物性格的因素——社会环境

雨果的一生经历了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逝世。作品介绍了从1796年到1833年共37年的时间,时间跨度大;空间上以巴黎为中心,兼及小城、乡村、监狱、战场等等。书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下层群众的疾苦,冉阿让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生活在阶级压迫的社会中,无端受到资产阶级的迫害,他的一生就是与整个社会的不公斗争的一生。

不公正的资产阶级法律的惩罚与犯人的罪恶极不相称。冉阿让因为偷一块面包而入狱19年。出狱后,他依旧被人拒之门外。不公正的法律剥夺了他的尊严和自由。当他已经决定悔过自新后,依旧被跟踪。法律的爪牙认为只要犯过错的人就不會走上正途,只有严加惩罚与加强监控才能有效维持社会的秩序。作者正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指出冉阿让这一类人悲剧造成的原因——国家机器的暴虐、法律制度的虚伪荒谬和社会的不公正。作者正是把主人翁冉阿让置于这样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来塑造他独特的人物形象的。

六 结语

冉阿让的性格被赋予与生俱来的失落感、悲怆感和尊严感。雨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复杂多变的心理剖析和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完成了对主人翁冉阿让这一形象的塑造,让他变得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冉阿让认为只要秉承善举,就能将“悲惨世界”改造成一个进步和谐的“完美世界”。但他的这种人道主义是理想中的,作者夸大了他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他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已经是巨大的进步。高尔基曾由衷地赞叹道:“雨果像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参考文献:

[1] [法]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金元浦、孟昭毅:《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李馨:《音乐剧〈悲惨世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 何波:《试析雨果的〈悲惨世界〉》,《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7期。

[5] 陈功继:《〈悲惨世界〉中的心理描写及其特征》,《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年第3期。

[6] 黄凌云、宁芬芬:《〈悲惨世界〉创作特色探幽》,《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5期。

[7] 陈鹏:《〈悲惨世界〉中的温暖灵魂——冉·阿让形象解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梅志新,女,1980—,河北冀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冉阿让悲惨世界人物塑造
沙威的困惑
书屋(2023年3期)2023-03-21 12:26:39
公正与偏见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心灵救赎的圣经隐喻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7:55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回家之路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18:10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08
《悲惨世界》:坚持的意义
大学生(2016年14期)2016-08-01 00:00:24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曲特点与演唱风格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1:34:26
对失足青少年是挽救还是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