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要: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目的。采用调查与实验等方法,对我校大学生进行田径健身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建立了依据天气变化确定走、跑、跳、投等课次教学内容模型;确定了教师统一安排与学生自我选择练习内容合二而一的课次教学模式;设立了学生自我身心评价占70%(教师占30%)的计分方法;报名参加的学生由最初不足30人/学期,逐渐增加到300多人/学期;98%的学生喜欢上田径健身课,课堂练习热情高,认为身心得到良好的锻炼。结论:田径健身课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空间广阔,健身价值高。
关键词:大学生;田径健身课;教学实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大学生,2006-2012级大学生3061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
2实验设计
2.1教学内容选择与时间安排
选择田径教学内容要突出的特性。兴趣性,全部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和容易接受,但不能脱离以走、跑、跳、投及器械(提高体能)等为基本手段的身体练习,要完全避免竞技田径的技术束缚和过大的运动强度以及枯燥的田径运动;健身性,每次课都要完成足够的运动数量,强度中等及以下,如慢速跑2000-4000米,只有合理的运动量才能确保体育课达到的健身效果;灵活性,具体课次教学内容根据天气确定,广东属于亚热带,6月——10月白天大都在33度以上,雨水较多,根据气候特点可在天气较凉爽(33度以下)可安排较长时间的跑类,高温天气度可安排跳跃、投掷等游戏类,因雨水场地受限时全部到室内进行器械等练习。
2.2教学形式
每次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由教师讲授与安排完成,后段由学生自己安排与选择已学过的内容独立完成,突出“个性化”学习特点,以满足学生个体锻炼需求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3评价内容、方法及计分方法
每次课学生都要对自己完成的练习进行定量(“运动数量”)和定性(“心里感受度”)评价与计分,取消最终课程结束时的技术评定或达标等终结式考核与评价。定量评价与计分,如慢速跑2400米记60分,每增加400米增加10分,100分为顶点。定性评价与计分,如课堂参与的兴趣性、热情度、投入的精力与体力、对教学的满意度、收效等总体自我感觉,总体分为很高90-100分、较高80-90分、不高70-80分、差60-70分。定量与定性两项评价各占50%为学生课次自我评价的成绩。
计分方法。学生每次课记录的分数累加除以课的次数为学生最终评价分数——期末成绩,占70%。教师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占30%,包括出席与课堂纪律,学生对课次的关注度,教学过程参与度,评价与计分的真实度,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与表现等。
2结果与分析
2.1我校开设田径健身课过程与发展
我校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2006年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田径健身课。起初只有1个班22人,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到13个班300多人/学期,成为全校开设体育项目中参与学生人数最多的项目。教师也由1名增加至3名。见表1。说明田径健身课的开设与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2.2学生选修田径健身课程的心里变化
课前对学生选课动因进行调查,结果是:能够进健身房练习器械占72%;喜欢田径占28%。其中喜欢跑步占18%,喜欢跳投的占10%。期末教学结束后再次就此调查的结果是:学生喜欢健身房练习器械占32%;喜欢田径占68%。其中喜欢跑步的占35%;喜欢跳和投类的占33%。由此说明选择田径项目突出趣味性、娱乐性等教学设计受到学生欢迎。有一部分学生从未连续跑过4000米,只有参加了健身班后才有此经历,学生对此感觉是开始不知能跑多少,跑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信心和力量,最终对跑步运动产生好感并增加自信。这是课次计分激励和学生努力的结果。
2.3学生对教学的支持率与满意度
课前与课后分别就“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支持率均为100%。特别是依据天氣变化灵活安排上课内容和场地器材等得到学生赞誉。学生对完成数量和心里感受自己评价计分,认为是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前所未有,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所得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4学生课堂表现
课堂迟到早退极少,集合快且队伍整齐,保持学军时的风采。课次教师规定的身体练习内容,98%的学生能够100%完成,热情高。如慢跑练习时95%学生能够连续跑4000m,其他学生至少也能跑完2800m。
2.5学生评价成绩
学生最终自我评价成绩统计结果显示为: 60分下0;60-70分,5%;70-80分占15%;80-90占58%;90-100分占22%。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符合学校规定与要求。
3结论
经过多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田径枯燥、学生不喜欢、教师不好教的年代已成为历史。成功的田径健身课程教学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田径健身课重视、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田径健身课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空间广阔,健身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普,王丙振. 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J]. 体育学刊. 2003(05)
[2] 徐佶. 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02)
[3] 鲁志琴.田径健身运动锻炼方法的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6(10)
[4] 李雪峰. 健康教育下构建高校田径健身课程体系的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电话:13927550819
邮箱:ww1959@sina.com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官渡二路139号;或,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