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益佳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语文活动的基本能力范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阅读强调基本素材的长期积累,而写作则是阅读活动的有效积淀、厚积薄发和实际运用。然而,语文教师很少把两者统一起来教学,而是一方面开展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舍近求远地进行作文训练,结果既失去了一些联系教学的良好契机,又造成了许多优质教材资源的浪费现象。把阅读教学与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启发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强化对阅读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品味与欣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有所创造与突破,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效果,本文对此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生活认知 合理想象 角色转变 写作训练
教师、教材与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三大节点,其中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还是诗歌、小说、戏剧等,无论是文言文、白话文还是现代文,均是古今中外文士名家之手的经典之作,它们在文章结构、主题内涵、情感取向和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同寻常的学习欣赏价值。有人形象地把阅读活动比喻成原始材料的“进口与输入”,在经过大脑的“储藏与加工”程序之后,最终通过写作训练的实践运用,完成了整体语文活动的“产品输出”。因此,语文教师应把教材讲读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有效融合,这不失为一种互相促进、携手共创的良好教法。
根据生活认知改写教材情节,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有人说:“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世界,如今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现象,或者说是一种能够集中反映现实典型的缩影和综合版,这是学生初步认知社会、感悟生活的链接点与接触面。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教材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进行改写,一方面深化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感悟认识,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我的叔叔”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这一漫长的等待中,希望在支撑着他们全家。一次旅行中,他们全家在船上却偶然遇见了以卖牡蛎为生的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因为担忧弟弟于勒的纠缠而快速躲避、绕道而行。学生对于菲利普夫妇那种自私自利的无情行为极度愤慨,同时對于勒深表同情。我趁势布置了题为《假如我是——》(菲利普、妻子、若瑟夫、于勒)的命题作文,欣慰地发现学生没有往常“蹙眉咬笔、无从下手”的样子,而是思路洞开、奋笔疾书,用各自的良好心愿改写主人翁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读写训练吗?
根据合理想象续写教材情节,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黄金时期,作为以“传授知识、开智益能”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和良好契机,对学生开展培养技能、开发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开展一些阅读写作方面的整体协作训练,努力达到“1=1>2”的综合效果。比如,通过学习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从中了解到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由于为自尊和面子所累,“甘心别骗”而不敢公然揭穿骗局,结果以皇帝全裸游行而荒唐收场的荒诞故事。学生出于本能,对于本篇童话结尾留下的“空白悬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势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进行一次读后感形式的续写训练。有的学生顺应安徒生的惯性思维,写了皇帝派兵捉回两个骗子,继续让他们为自己服务,重新织造真品,乐于继续上当;有的写皇帝不堪受骗出丑,在严惩两位大臣后卧床不起,落得个一命呜呼的悲惨结局;有的写皇帝痛定思痛,勇于自责思过,从此后以耻为鉴、励精图治,结果是因祸得福、不输反赢……读着这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我颇有成就感。
采取角色转变改写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勇于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并把这种创造性元素有效地注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努力实现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类途径和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故事情节进行角度换位式的读写训练,有效加强对人物故事的解读分析,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比如,关于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将军哥哥家中狗的态度变化为故事线索,向读者鲜明地展示了一位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善变语言和动作描写,把这位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尝试改写故事情节,认真体会其中的人物效果。又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不妨激励学生尝试采用第一人称的笔触,重新刻画孔乙己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形象,从而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改写创作情趣,而且增强悲剧艺术的感染力。
以上是我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粗浅实践与点滴思考,希望能为更多实践者提供帮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就完全能够探索出一条相对成熟的读写教学之路,让学生从此远离难读厌作的学习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