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夫电
摘 要: 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进而使得学生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应当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实施自己的语文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引领 精神成长 实践策略
语文教育涵盖文字、文学、文化三重教育,这三重教育应当是由浅入深的教育,又是对学生所进行的由现象到本质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认真思考这三重教育的途径,尤其要把握文化引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笔者从教初中语文,深感语文教学的文化引领颇有缺失,必须尽力而为之。
一、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还未曾深刻思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仍然在我行我素地做着比较机械性的纯工具性的重复训练。从我们身边走出去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以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可往往对中外优秀文化的吸收能动性不强,应有的思想文化修养亦未曾很理想地形成。这说明语文教学存有严重的失误,完全可以说是非规范化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精神成长的高度笔者感到:千欠缺万欠缺,不能欠缺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人才培养时,笔者总要思索形成教学文本的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资源,总要探索完成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之当务之急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譬如教学《观沧海》,作者曹操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应当说作者所写的并非是什么笔下生辉,但要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鉴赏则必须引领学生发现作者力透纸背的东西:曹操之所以要描写这壮丽山河,说明他热爱国家,有统一壮丽河山的宏愿。那么从曹操的描写可以引领学生形成怎样的精神活力,使学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感悟到每个炎黄子孙都必须崇尚爱国精神,每一个爱国的炎黄子孙都必须具备爱国力量及宽广胸怀和坚强的意志、高超的本领及崇高的职责。
二、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必须探求语文文本的时代涵义
应当说我们所使用的教学文本的篇篇目目都蕴含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作者所写的是以往,但具有比较深刻的时代意义。倘若使学生深刻领悟甚至是创新性地领悟,尤其能使学生探求出文本内容的划时代意义。但在平时教学中看不到学生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很好地与时代精神连接起来,探究文本内涵大多表现出来的是沿袭教参多年的说法,当然也就很少有学生的创新。应当说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如果离开探究文本所蕴涵的一些时代涵义,就是一大缺失,于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乃至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特征的感悟都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而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身特征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致使语文课程的其他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都不能发挥。因此,语文教学中笔者力求思考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时代意义。譬如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教学,笔者引领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代涵义,获取一定的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资源。应当说作品的出炉有其比较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者本身亦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特殊的时代使得作者的一腔抱负根本就不能实现,因为社会污浊,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严重,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这样的时局陶渊明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寄希望于创作一个与污浊之社会相对立的作品。作品选入当今语文教材并非就是作品文笔优美,如果让学生做些比较深入的探讨,时代涵义还是存在着的。所以,创新阅读致使学生深深体悟到一个统治集团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何等重要,学生便从当今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力度,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促使中华民族更灿烂辉煌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
三、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必须促使感悟表达得酣畅淋漓
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意义上的表达水平和能力,但在我们平时的阅读鉴赏的诸多创新创造的活动中,对学生的表达无论是过程还是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而学生在一些书面表达中却真可谓行云流水,为什么会这样?笔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一怕自己的感悟因不够正确而引起他人的嘲笑,二怕自己的表达吞吞吐吐引起别人的笑话。而进行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往往有重新遣词造句组织和修改的机会。窃以为学生存有这样的心理是正常的,而我们不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则显得不正常。所以,在平时的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活动中,要坚持多让学生酣畅淋漓地表达,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要让学生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先得让学生消除顾虑,告诉学生谁的感悟都不可能完全正确,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的是百花争鸣,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的就是百家争鸣基础上的百花齐放。其次是让学生经常而又毫无顾虑地表达,以此锻炼孩子们的胆量。譬如,教学郑振铎的《猫》时,笔者没有比较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所流露的情感,而是把初中的《猫》和小学的《猫》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信息时,优化自己的思维流程,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畅达的接通渠道中纵横驰骋,不断体味获得优化的成果,也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學生中有了一定创造性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