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2013-04-29 09:58郑道林
学子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诗意

郑道林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又把语文味的最高形式概括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语文味”的理论或概念的提出,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突显“语文味”,就是要净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的德育功能也曾经被越来越狭隘化,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则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语文的教育内涵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突显“语文味”,就是要“情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随着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南朝梁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储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突显“语文味”,就是要诗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上海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也曾借用荷尔德林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指出“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要让语文教学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诗意的课堂是至高的课堂境界吧。我心目中的诗意课堂是孔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轻松、随意、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柏拉图和其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探究问题的场景,是于漪老师教学《茶花赋》时那抑扬顿挫美好和谐的课堂韵律;是钱梦龙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的潇洒随意的谈话……只有营造 “诗意的课堂”,师生的智慧和情感在课堂内才会垦出一方亮丽的天空,师生才会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的至境。

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要充满诗情。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突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个实践性的课题。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散发更多的“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然而要达到语文味的最高形式,还须走更长的路。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被耽搁的诗意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