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将数学同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能力,使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概念和原理,这些在生活中都可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开展“生活数学”教学,使学生从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从生活实践中挖掘数学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凑一凑、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由此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
在教学中引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圆”时,由于“圆”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因此在学习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圆形的物体,感受“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接着在学习中让学生用绳子和圆规画圆,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圆”的描述性定义,进一步结合画圆的过程,从集合的角度对圆作进一步刻画,由此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同时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由硬纸板做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形状的车轮,并動脑思考“车轮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一数学活动,学生深切体会到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就有数学。由此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二、以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处处存在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知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经历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黄、白两队,分别坐于教室的两边,在教室中间划成十字形(交叉点为圆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黄、白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黄方要求白方的李华表示出“北偏东60°,距离原点200厘米”的位置,则李华就应站在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回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可以用一段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拿破仑1805年率领大军与德军在莱茵河畔激战,德俄联军在河的北岸设防,而法军则在南岸集结。中间隔一条很宽的莱茵河,法军要使炮弹准确落到对方阵地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当时双方剑拔弩张,坐船测量河宽是根本不可能的,拿破仑为解决这个难题在南岸观望,一时束手无策。突然,他发现河水与北岸的边线在视觉里恰好擦着自己的帽舌边缘,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先一步一步向后退去,一直退到莱茵河与南岸的边线正好擦着他的帽舌时,便立定叫人把这个地方到莱茵河南岸水边的距离丈量一下,他知道量得的距离一定等于河的宽度,于是他命令部下根据量得的距离确定射击目标,向北岸的德俄联军发起炮击。果然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发发都命中了目标。”这样的例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小故事能说明什么?与三角形全等的联系在哪?在讲完“ASA”定理之后再看看拿破仑运用了什么知识。现在让我们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剖析一下拿破仑立在河边C点刚好望见对岸B点,则BC为河的宽度,通过帽舌边缘的AB与AC的夹角是∠1,则得到Rt△ABC。但他后退同样可得Rt△A′B′C′(视线与自身的夹角∠2与∠1相同),如图:
图1 拿破仑测量河距问题
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A=∠A′AC=A′C′∠ACB=∠C′=90°
∴Rt△ABC≌Rt△A′B′C′(ASA)
∴BC=B′C′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故事就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生活走近数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充满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数学贴近生活,数学会变得有活力,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地学习,更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组织了一次知识竞赛,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及评委来计算参赛者得分,由此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可组织参加实践活动,如“某两超级市场出现不同的优惠政策,应去哪一所超级市场购买比较合适”;“计算房贷分期付款”;“测量一条大河的宽度”;“观察股市走势图”,利用统计知识提出有价值的信息等。这样当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运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保持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生活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中),2011,7.
[2]壮国琴.数学——走向生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4.
[3]杨华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