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在韩国语语音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

2013-04-29 00:20张颖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

张颖

摘要:中国人在学习韩国语时,由于收到母语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近似音套用在韩国语发音上,从而导致中国式的韩语发音。这个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和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本文旨在发现问题,并通过两国语音的对比及分析,提出合理的发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音质量。

关键词:韩国语发音;汉语发音;母语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一、引言

“迁移”最初是来自心理学,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而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迁移”一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当迁移妥当,在目的语中可以接受,有助于学习时,就叫做正迁移。当迁移不当,在目的语中不能接受,影响学习时,就成了负迁移。正迁移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反之,负迁移会产生消极影响。

汉语和韩语属于不同语系,发音上有些音具有相似性,有些音是有明显区别的。笔者在学习和教授韩国语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韩语学习者往往偏重语言沟通,发音方面被忽视。鉴于此,笔者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音错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归纳分析,以便帮助韩语发音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

二、辅音

(一)、塞音

塞音又叫破裂音。例如韩国语辅音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韩国语发音的过程中,非常苦恼的问题之一当属松音和紧音的区别,因为汉语里只有“b”和“p”,没有中间的“?”音。 “?”和“?”也同样受到“d,t”和“k,g”的影响。其实,松音与紧音的根本区别在于气流在声门和发音部位受阻情况不同。例如,发松音“?”时,声门敞开,声带松弛,从肺部呼出的气流畅通声门后,经过口腔冲破双唇的阻碍,气流较微弱。但是,发紧音“?”时,很强的气流冲破紧闭的声门之后,同时冲破双唇的阻碍。因此,发紧音时,声门破裂和发音部位的除阻同时进行,而发松音时只在发音部位进行除阻动作。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人体的发音形成过程,帮助同学们感受声带和声门的张弛和发音部位受阻。当然,还有一种简单方法可以借鉴。就是去体会汉语“爸爸”这两个字的发音,第一个“爸”字的发音方法类似于“?”,第二个轻声的“爸”与“?”相似。同样,“?,?”和“?,?”的区别也可以通过体会“大的”,“哥哥”等词语来帮助发音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再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练习,能够体会松、紧音的区别。并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塞擦音

塞擦音又叫破擦音。例如“?,?,?”。韩国语的塞擦音“?”和“?”容易受到汉语的“z”和“c”发音负迁移的影响。两者虽然发音方法一致,但是发音部位不同。前者是舌叶音,后者是舌尖前音。但是汉语中没有舌叶音,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容易将其混为一谈,将“?”读成“za”,“?”读成“ca”。纠正这一发音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发汉语的舌尖前音“z”,然后开口度不变,只把舌尖抵住下齿背,使舌叶先抵住上门齿部位阻塞气流,然后离开,使气流出来。而且,由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学生们常常在“?”和“?”之间也产生混乱,这就运用到松音和送气音的区别,主要在于送气的问题。学生可以拿一张纸放在嘴巴前面,发送气音时,摩擦声门的气流迸发而出,较强的气流使纸张颤动;发松音时,气流平稳而出,纸张是不动的。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与练习,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掌握塞擦音的正确发音方法。

(三)、擦音

擦音又叫做摩擦音。例如“?,?”。“?”在发音时,受到汉语“s”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常把“??”读成错误的“sa lang”或者“ca lang”。事实上,学生读成“sa lang ”也是因为没有分清楚舌叶音和舌尖前音的区别。学生会读成“ca lang”,据笔者分析,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有时韩国人会重读“?”,听起来像是汉语的送气音“c”,其实是由于汉语里没有舌叶擦音,学生受到听觉的误导,同时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不自觉地把这个音划归到汉语的“c”音,对于初学者或者没学过韩国语发音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建议大家学习正规的发音方法,不能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语言。

(四)、弹音和边音

弹音又叫闪音。 “?”是韩语中唯的弹音,与汉语没有任何相似的一个发音,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阶段都是学习者的难点。作辅音时,发弹音;作收音时,发边音。有的教师将“?”作辅音时当作汉语的“l”,作收音时当作汉语的“r”来教。甚至全部当作“r”。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中国式的韩语发音。应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首先要清楚“?”和“l,r”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和“l”虽然同属于舌尖中音,但是发音方法不同。“?”属于弹音,“l”属于边音。发“l”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而发“?”音时舌尖只是弹一下上齿龈。练习发“?”音时,一定要练习好用舌尖弹上齿龈的动作。

“?”作收音时,容易受到汉语的儿化音的负迁移作用。例如:“?”读作“dar”。在教学中,要跟学习者强调韩语当中是没有卷舌音的,这两个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都不一样。“r”是舌尖后音,“?”是舌尖中音。“?”是弹动舌尖而成弹音,而“r”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而成擦音。由于“?”音没有可以借鉴的发音方法,需要教师给初学者耐心解释和演示弹音的正确发音方法,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一定要多加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身体会慢慢形成习惯。

三、元音

(一)、“?”和“e”,“?”和“?”

“?”发音时口型不大不小,舌位居中,舌尖离开下齿背,舌头后缩,舌后部自然抬起,嘴唇自然放松,微微半开。它和汉语拼音“e”相似,所以有的学生完全把“e”的音套在它上面,导致读音不标准。还有一种错误是将它听成“?”的音,因为韩国人读起来倾向于“?”。由于汉语里面没有这个发音,所以学生就会陷入一个盲点,不知道舌头该怎么放。在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嘴里含着一个鸡蛋的感觉,比“e”和“?”的嘴型都要稍大一些。通过和辅音拼起来读一些常见的单词,效果会更好。比如:妈妈“???”。

(二)、“?”和“ou”,“?”和“?”

“?”发音时口稍微张开,舌体后缩,舌尖平放离下齿较远,舌面后部向软腭拱起,嘴唇向前拢成圆形。学生经常将它误读成汉语拼音的“ou”,典型的是哥哥“??”读成“欧吧”。要注意,“?”是单元音,也就是嘴型始终是不变的,而“ou”是复合元音,嘴型发生了变化。可以让学生体会“ou”中的第一个字母“o”的发音,两者比较相似。

(三)、“?”和“u”

“?”发音时,舌体后缩,舌的后部隆起,口腔合拢,嘴唇收圆,向前突出。听起来很像汉语拼音的“u”,所以很多学生受其影响,直接套用。但是韩国外教还是一听就觉得不对。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国人发音都是含在嘴里的,韩国人发的“?”嘴型在我们看来很夸张,要尽可能的向前“撅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韩剧里的女主角总是嘟嘟的很可爱的感觉了,跟他们发音的嘴型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纠正这个发音的时候只需要将同学们的不好意思的心理去除,夸张地把嘴唇向前突出就可以了。

(四)、“?”和“u”

“?”发音时,舌头自然放平,嘴唇向两边拉开。因为汉语里面没有这个音,所以很多学生会特别注意到嘴型和唇型,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发音的时候不是很困难。但是在以后读单词或句子的时候就忘了标准的嘴型,还是按照中国母音的发音习惯,“懒得把‘?咧开嘴说”,经常将“???”读成“?p`u?”。纠正这个音的方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母语里面没有的音延长练习时间,特别注意嘴型的矫正,就像人在微笑一样。能形成发音器官的习惯就达成目的了。

四、总结及建议

以上就是笔者在学习以及教学过程当中,在发音教学阶段学生出现的最常见的偏误进行的总结概括。母语在第二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负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找出原因,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并正确认识负迁移现象,有针对行的进行科学的发音训练,是完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除了上述建议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比赛,优者奖励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电影电视资料,在看听的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同时,要发挥外教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长期熏陶而取得理想的语音学习效果,逐渐缩小汉语母语对韩语发音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在韩语学习过程中克服母语的影响,展现更标准的发音,笔者认为韩语教学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羲秀.韩汉语音对比.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

2、???等.??? ?? ??.Hollym出版社,2006.

3、曹文杰.中国大学生韩国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12.

4、周菁菁.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及克服.海外英语,2011,13.

5、逄玉媚,周滨.中国东北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近迁移现象及其分析.外语学刊,2012,5.

6、张晓华.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0.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生英语句法学习的影响探析
语料库在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和策略分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
预制语块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从母语负迁移看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句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