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象似性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2013-04-29 03:05田永芳
关键词: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田永芳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汉语句法中存在的象似性。重点分析了汉语句法中存在的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并介绍了将这三个象似性特点应用在对外汉语句法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语法;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67-03

一、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经常遇到留学生造出下面这些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

我不吃饭整天;和我的家人说话在电脑上;她笑向我;山西太原省会;我在对外交流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习;我寄信去邮局;他到了前天……

当留学生提出为什么我说的这些句子不对时,我们经常看到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老师用“这是汉语的习惯”来回答。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留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反而会使留学生产生一种汉语没有语法的错误观念,甚至使留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的学者主张淡化或取消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把课堂让位给口语操练等教学效果更好、更明显的课程。杨惠元就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观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法教什么、怎么教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成人留学生不可能依靠语言习得自然地掌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汉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否系统、持久、广泛。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新确立语法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将认知语法中的象似性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通过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具体、明确的认知解释,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语法中所具有的很强的象似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效率,进而使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成功地进行汉语交际。另外,用象似性理论解释汉语语法,也将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更生动化、具体化,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二、什么是句法象似性

Haiman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形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的性质。

语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因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许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质疑。

三、汉语语法的象似性表现及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汉语语法象似性的表现

Haiman认为汉语中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是根据句法关系组合的这一特点,弥补了汉语词根数量少这一不足,并将汉语归入以语法为主的语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以语法为主的语言句法的相对可论证性即象似性最高。尽管索绪尔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把语言当成一个自足、封闭、静态的系统,从组合聚合关系上加以分析得出的。而Haiman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相对照,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得出的。中国学者黄宣范和沈家煊对英汉数量词的词序和辖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汉语句子的表层形式更接近底层的逻辑形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最高。

运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解决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方案之一。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现实关系在语言关系中的投射,这种特性在语言单位的合成阶段即句子层面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句子与现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句子的结构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的结构,最终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为什么在句法系统上存在差异,这都因为不同语言的语法有不同的象似性使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语法重结构轻意义的不足,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汉语在语言单位语法层面上组合聚合的原因和结构分布的规律。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应用到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去。教师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遵循汉语表达的民族习惯,有意识地、灵活地将相应内容放进课堂教学中。

我们把汉语句法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作句法象似性。这是由美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C.S.Birce)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每一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逻辑的象似符。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

(二)汉语语法的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1.顺序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句子中语言单位的线性排列不是随意地杂乱拼凑,而是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的组合,比如英语中介词短语必须置于动词后:He came by bus。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决定一种语言中哪些单位先出现、哪些单位后出现的是依据民族的文化概念和该民族的认知心理。戴浩一等学者认为与英语等语言相比,汉语语法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顺序象似性。下面我们分别就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复句中分句的顺序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时间顺序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时间顺序象似性这条原则是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句法结构表现出的一个特点,是指汉语中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是由它们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从无到有,逐步展开。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恰好与人类认识世界的顺序大体一致。这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汉语中大量复杂的词序规则,如:处所状语、介词短语、情状副词、频率副词、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在汉语句法中的位置。如果在对外汉语语法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一原则解释汉语中这些词的句法顺序,留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并掌握汉语的语序。

①先出现或发生的事物在前,后出现或发生的事物在后:2013年4月27日下午两点十分。

②先发生的动作在前,后发生的动作在后:昨天晚上我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我们在给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介绍这一部分时,应该注意英汉在空间关系上所使用的两种不同的表达系统。汉语的时空表达遵循“整体——部分”的认知方式,而英语则相反,是“部分——整体”。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汉语说“她嫁错了人”,而英语说“She has married the wrong guy.”。

(2)空间范围象似性原则。人类的认知活动首先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人类认知事物的总规律是: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而人的身体是与人关系最近最易感知的。所以汉语中空间范围的描写顺序也体现出较高程度的象似性。汉民族认为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显著、整体比部分显著、大比小显著,所以在汉语句子中大范围成分总是先于小范围成分在句法位置上出现。

①中国→山西→太原→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文化传播系。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由近及远的手法描写农家美景的诗句)

在空间表达顺序方面,英语和汉语恰好相反。这也体现了不同的认知策略,说明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认知共性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民族思维差异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语法差异,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记忆。

(3)复句中分句的象似性原则。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组合关系中的象似性,体现在复句中,表原因和前提假设的分句位于句首,而结果和行动则在句末。复句中的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映照其各自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分句的排列次序映照两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原因和结果条件与行动是一致的。

2.距离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距离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客观概念的距离,即时空认知上相近的概念表现在句法成分上就靠得越近,也就是说,概念距离随语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距离象似性在句法结构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并列关系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并列成分之间在句法上的距离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用公式表达的话就是说有繁式:XaY and XbY与简式:Xa and Xb Y。那么繁简两式的意义不相同,因为Xa与Xb在繁简两式中距离不等。例如:“我的家和他的家”与“我和他的家”,“我的车和他的车”与“我和他的车”这两组短语中前一短语中代词“我”和“他”的句法距离较远,因为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较远,即我和他是属于不同家庭的成员,我和他是不同车的所有人;在后一短语中紧密相连的代词“我”和“他”强烈暗示二者的概念距离近,即我和他属于同一家庭的成员、车是我和他的共同财产。

(2)社会关系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出于礼貌、委婉、含蓄和遮盖等等目的,言语意义和言语的实际形式之间也存在句法形式上的距离。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信息量就越多,语言结构就越长。例如:①打开窗户。②请打开窗户。③你可以帮我打开窗户吗?通常情况下,信息量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对称与非对称关系。在汉语中称呼语的长度是由人际社会距离决定的,社会距离越远,称呼的长度就越长,反之则越短。

(3)相对接近原则。汉语语法教学中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对外汉语教材都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过于抽象、复杂,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汉语教材中公认的解决方案是“从离中心语最远的定语最外层算起,多层定语的一般顺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和量词短语,动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这个方案对解决多层定语的顺序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却无法解释多层定语排序中的一些灵活现象,如:

a.老师送的两本书。

b.两本老师送的书。

一方面上面公认的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多层定语排序灵活的困扰,如果我们告诉学生概念距离越近,语言单位越近,即内容上越靠近中心词的一般应该放在最靠近中心词的位置上。如“一件米色短袖真丝衬衫”中“真丝”是衬衫的构成材料,故必须直接放在中心词衬衫之前;“短袖”表明这件衬衫的样式,应该紧靠真丝之前;表示衬衫颜色特点的“米色”和表示数量的“一件”则应该远离中心词。

3.数量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反映出相应概念的复杂程度。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长度越长,信息量就越大,例如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一般情况较单数形式长,相对应表达的概念也就越复杂。另外,汉语中语言符号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所传递信息量的多寡及表义的强弱。这一点最直接地表现在词汇的重复上。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一方面要控制好语法教学的量,不能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另一方面,仅仅告诉留学生语法规则“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告诉留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知道,句法规律不单单受象似性原则的支配,也会受其他因素的支配。例如语音可以增强象似性也可以削弱象似性。在汉语中单音词的大量存在,会削弱聚合关系上的象似性;而汉语双音节化可以增强聚合关系上的象似性,削弱组合关系上的象似性。但是通过我们对汉语句法象似性特点的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法这门课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汉语句法象似性的理论,有助于未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汉语语法理论讲清讲透,有助于他们将汉语的句法结构与客观现实结构之间的象似性更为直观地展现给留学生,减轻留学生学习汉语句法时记忆的负担,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孙炜,严学军.也谈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J].语文研究,2005(3).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语言符号的距离象似性微探
语言符号象似性之语用分析
象似性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象似性与英语多义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