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韫玉
摘 要: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教学;有效导学
导学案的优势在于: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导学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确定好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然后围绕学习目标提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力争达到既突出重点,又能很好地突破难点,使“三维目标”在学习中较完美地体现。
二、课前学生要借助于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自学教材
教师要在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内容,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时,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指导学习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哪些内容要仔细认真地读,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
材。(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三、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分组合作讨论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要求讲究问题的主次,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形式主义或摆花架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要参与各组讨论和指导;要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且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收到最大的效果。
四、“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各组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小组其他学生做辅助与补充,有时可设计竞赛或积分的形式以示鼓励。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这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五、纠错、释疑、小结
导学案中小结部分设计是空白的,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填写对这一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错误进行纠错,对一些疑问进行解释,以备以后查阅。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要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集体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
高效课堂以导学案为统领,导学案区别于教案,它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导学案。一篇好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但也是体现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一篇好的导学案如果不能发挥它的最大值,那么就如一颗璀璨的宝石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