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文本阅读

2013-04-29 00:44:03徐静娟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朗读

徐静娟

摘 要:新课改的浪潮下,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有所得,也有所迷失。文本的浅阅读、拔高阅读、误解阅读这些问题不断出现,也使得广大教师在兴奋课堂解放的同时,不禁冷静下来细细思考。

关键词:文本阅读;拔高;朗读

一、文本阅读在把握上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犹如滚滚的洪流,以其波澜壮阔之势席卷神州大地。新课程理念那特有的魅力给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一场革命。走进新课改的这几年,在新的教学理念的熏陶下,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沉闷与乏味,但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尤其在对文本的阅读把握上,课堂也好,教师本身的理解也好,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缺失。

(一)文本的浅阅读

1.空中楼阁——脱离文本进行教学

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不同程度地设置了讨论、展示、表演、辩论、抢答等环节,这些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热闹的背后是对课文的虚弱了解,丰富的环节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收获。往往一节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亮点,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是快速地浏览,然后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而事实上学生对文本没有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即使有所感悟也是一鳞半爪。没有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学生个人的思考也消逝在表面而形式的互动中。看上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多了,活动时间也多了,教学方式的花样也多了,但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学生又得到了什么呢?

2.取而代之——代读文本进行教学

课程改革否定了“满堂灌”的教学行为,由于对课改精神领会的偏差,加上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学生则仓促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然后自己补充理解。学生阅读文本的机会就在这不断的提问中消失了。并且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都是教师对文本阅读理解后产生的,是教师经验的再次体现。学生在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逐渐走向教师的“圈套”。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文本的拔高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新课本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性很强,课文的深度也明显增加,对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拔高”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教参在拔高,研究者在拔高,我们的教师也在拔高。

文本解读并不是拔得越高教学效果越好,相反,文本的解读应该契合作者的思想实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更应该契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三)文本的误解阅读

对于同一文学形象或主题的认识,学生会有多元的体验和解读。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读屈原《离骚》时,有学生解读“楚怀王和屈原可能是情敌”。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不能一味肯定或放任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除了要善于保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阅读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要大胆、及时、巧妙地说“不”,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

语文课不拒绝“打破”,但更应该做的则是“确立”。是通过我们教师的引领,来让我们的学生认知文本中凝铸的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立”的价值,是一种澄清,而“破”固然可以激发出一定的思维,但对于理解力、认知力和生活阅历都缺乏的中学生,它的功能,可能不是一种培植,而是一种损伤。

二、对文本阅读的思考

面对这些阅读文本中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用词句的把握来感知文本

新课改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不能重文学性,弱化工具性。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要词语进行理解和体会,依托课文内容,抓住词语进行阅读感悟,这样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作者的心境,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用朗读来亲近文本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真正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法宝。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拉近和文本、和作者的距离。读是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桥梁。不读书,没有了感受,所有联想、想象、感悟、体会都是纸上谈兵。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非常优美,当柔婉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响起,朗诵开始,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如磁石般。学生在自由的朗读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美,它飘逸清丽,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那样令人赏心悦目,“悄悄”“轻轻”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将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更加隽永,回味无穷。如果不反复朗读,仅靠教师把美的艺术形象条分缕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一个干巴巴的概念,毫无灵性和生气,那么,学生对诗歌就可能敬而远之,不会喜欢上它了。

(三)用“沉下去”的方式领会文本

高中必修一里有一篇张洁的《我的四季》,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散文,也有着一定的深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这样的文章,有声的朗读不如自己的默读,只有静下心来,真正将自己沉入到文本中去,思作者所思,想作者所想,才能有所领悟。

(四)用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感悟文本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用做课文的文本资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肯定是进步的、优秀的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文本中最需要传达给读者的。在解读文本时,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个人倾向可能出现偏离、偏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核心,用我们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攀登到顶峰上去,并组织他们欣赏那里的无限风光,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确定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不停地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然而新东西扑面而来,难免泥沙俱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放出眼光,洗泥去沙,脚踏实地,这样才能让语文本身闪亮起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朗读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22:01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8:24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32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51:10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4:19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6:12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