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艳
“老师,这一题还有另外一个答案,我还想跟您商讨一下……”一节课结束时,阿远同学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质疑;“老师,这一则材料可以为‘引我前行的人题目吗?”模拟考试评讲课上,小鹏诚恳地向我提问;“老师,这个题目,他们说得还不完善,我还有别的想法。”这是最近公开课上,几名学生的大胆质疑,因此,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又进行了一番争论,结果赢得听课者的热烈掌声,课后,很多人都夸赞那几个学生会提问,课堂效果也因此成倍增长。
我为学生能有这么多问题而高兴,我享受这一声声质疑,我也乐意多牺牲一些时间,与他们探讨疑难,帮他们真正把知识弄懂,成为会学的人。
这在以前是很难遇到的,我们那时候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才能拥有创新精神,有问题才表明在思考,有问题才表明真正弄懂了。希望学生有什么问题尽管向老师请教,老师不仅不会厌烦,而且还会为学生有敢于请教的精神感到高兴、自豪……虽然我们费尽口舌,效果总是不佳,偶尔能有一两个学生质疑,我们都会在班上表扬一番,希望能够掀起一股质疑的热潮,可是效果并不如我们所愿,有质疑精神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生本课堂”实施以来,老师纷纷“隐身”,退居幕后,把学生推到“前台”,不仅有了课堂上生生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而且师生间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学生把老师当作倾诉的对象,当作学习、合作的伙伴。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学生只会被动地学,做老师忠实的听众,那样充其量只算是学会了,与我们的目标“会学”有很大差距。老师都希望培养出一批批有出息的、创新型的人才,但我们更清楚,只会被动接受知识,不能提出疑问的人,与创新人才的标准相去甚远。自“生本教育,生本课堂”实施以来,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教师提问过渡到学生质疑。老师不再唱独角戏,有更多的“小老师”在课堂上精彩展示。他们为了学会就提前独立先学、先做、先思,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便诞生了。我们虽然担心学生有思想、有问题,在教学中会更棘手,但我们更希望学生有疑问。因为要解决一些未知的疑问,便会促使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能更大幅度地促进教师成长。因此,主张学生多问,于生于师都大有裨益。我们的课堂也因那些出其不意的问题而精彩。
但愿好景长在,但愿有更多的学生能大胆亮出自己的疑问。相信这是“生本”研究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最有力的肯定。我们教师还要多放手,促使学生主动自学、思考,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课堂质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