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建构主义 在思品课中进行有效提问

2013-04-29 21:59魏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建构主义课堂提问

魏斌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想品德课;建构主义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学专家Sterling G. Callahan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不明确,语意模棱两可,启而不发。

(2)课堂提问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简单的问题,看似课堂氛围热闹非凡,实则提问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

(4)问题单向,缺少互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5)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接受期待的答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对思品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思维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核心问题。

同时,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提问,使得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合适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效率,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应该尽量将提问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

例如在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讲到中国的变化,如果讲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非常抽象,而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我仅用一个问题——“新旧38路公交的比较说明了什么”这一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进行理解。而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针对当今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的自身经历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因此“你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有哪些”这一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 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在做中学”,在“做”中理解、建构新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例如在进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课的教学时,我以网络歌曲《江南style》为背景材料,提问:这首歌曲在中国的广泛流传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对外开放?进而以该曲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向学生进一步提问,利用追问技术,逐步澄清相关知识点。

3. 学习是合作性的:建构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人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人、朋友等)的交流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同时,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的提问是交流的起点。

例如七年级上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可以以“列举情绪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澄清自己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获得自己以往不曾有过的体验,从而构建自己的新知识。

4. 学习是探究性的:新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由不同任务组成。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体系。教学提问有时可以用具有争议的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讲“网络”一课时,我以“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性问题进行,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该问题的思考与争论中来,从而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5. 学习有非智力因素参与(情感体验、自主意识以及自信心等):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当他们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学习效果最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中思想品德课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使学生情感在体验中升华,达到认同,从而构建新知是思想品德课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入教学素材中十分必要。

例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中,在展示了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教学素材后,我立即向学生提问:“当你看到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便可立即让学生融入这情感体验中。此外,在进行“两代人的对话”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部台湾拍摄的父亲对女儿的爱的故事短片,就在学生流下感动的泪水之时,马上提问:“假如此时你的父母就在旁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他人转移到自身,从而得到更多感悟。

总之,课堂提问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育文中学,大连,1160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单位)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建构主义课堂提问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