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下的心理活动课团体动力发展

2013-04-29 00:44:03周杨经施海尧杨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心理文化

周杨经 施海尧 杨艳

〔摘要〕微观下的心理活动课团体动力,是指从微观层面来探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团体动力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本文结合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四阶段”理论,分析了心理活动课动力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团体动力;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7-0004-04

微观下的心理活动课指从微观层面来探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内,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历年来从宏观层面来阐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的比较多,但从微观角度来阐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廖凤池和钟志农。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钟志农(2009)的观点是,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两位学者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进程的理解大致相同。廖凤池是从心理教师上课操作的角度来划分一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阶段,阐述的是教师如何来开展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是从团体动力发展的角度来划分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阶段。首先,他们都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次,他们对各个阶段的命名不同但所指内容大致相近,廖凤池的第一阶段场面构建阶段和钟志农的暖身阶段都是指开展暖身活动;廖凤池的第二阶段引导投入和钟志农的转换阶段所指的内容也是相似的;钟志农阶段划分中的团体工作阶段包含了廖凤池的经历过程和分享觉察阶段,钟志农的划分中多了一个结束阶段。

笔者认为钟志农的提法更有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能够引导更多的人从团体辅导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操作心理辅导活动课。遵循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观点,笔者在工作中不断从团体发展动力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对此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一、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的发展轨迹

钟志农是依据团体动力的发展来将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划分为四个阶段的。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何长珠(1997)曾定义“团体动力”为“团体一旦开始运作后,所产生并持续改变的一种影响力量”。黄惠惠(1998)则认为团体并非静止不动的,是动态而有生命的组织,这个生命体是由“人”及“他们的互动(团体的过程)”所组成,而团体的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团体动力”。由此可知,团体成员互动就会产生团体动力。依照这样的理解,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团体动力。

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团体动力会有以下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开始的“暖身阶段”,团体动力通过暖身活动被激发起来,学生们对今天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产生了热情,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这个时候团体有了动力,但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到了“团体转换阶段”,学生们逐渐有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并且每个人都逐渐将注意力向这个主题集中,最后,通过这个阶段的活动使团体动力向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个发展问题”的方向转移,使整个团体的动力有了比较一致的明确方向;在“团体工作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围绕着这节课中提出来的大家都关心的某个发展主题进行体验或展开讨论,整个团体的动力针对“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个发展问题”开展工作,使这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最后进入“结束阶段”,此时团体对“团体共同关心的发展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或经验,这个时候整个团体动力凝聚成班集体持续发展的力量或升华为促使学生成长的动力,并会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外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发展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与班级集体发展阶段的关系

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和班级集体发展阶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考查班级的团体动力发展变化的。班级集体发展阶段是从整个团体发展过程宏观看待团体动力的发展,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是从微观角度,看团体发展的某个阶段的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团体动力发展变化。任何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都是在班集体宏观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要考查一节课的团体动力发展情况,首先就要考查在上课之前这个班级集体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要使团体动力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上课之前我们需要认清每个班级团体的特点和互动模式,以及这个班级在这个阶段的团体动力处在怎样的发展状况,课上很难改变的是什么,可变的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不同的专家对班级集体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根据多数著作中常用的分法,把班级集体宏观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凝聚中的集体阶段、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

l. 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

此时,班级成员多数互不熟识,班级还没有奋斗方向,大家处在新奇而互相观察的状态;骨干核心还没有出现,大多数活动由班主任直接参与指挥;只有外在的纪律、规范要求,基本处在“他律阶段”,班级成员各有各的心思。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的信任感还没有建立起来,沟通更多的是表面化的,不同的学生在班级共同的活动中常有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个时候团体动力松散,不容易被启动。此时就要在暖身阶段花更多的时间,甚至把整节课都用来进行团体暖身活动,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建立信任、形成规范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这个阶段更多地安排增强团体凝聚力的游戏。

2. 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

这个阶段班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已经建立并完善起来,班干部在班主任引导下开始发挥组织管理作用。班级制订了计划,有了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各项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在有的活动中班干部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师生心理开始沟通,学生之间的交往渐渐增多。整个班级给人已走上正轨的感觉。但在此阶段,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还是表浅的,大多数学生还不会对活动的感受作出描述,而通常只会将过去的经历作为讲述的话题,话中也很少涉及班级中的人。这个阶段团体动力虽然较之前容易被激发,但在活动过程也容易出现抗拒的情绪以及矛盾和冲突,会产生一些焦虑和不安。在这一阶段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会在转换阶段安排更多的时间,恰当处理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焦虑。在这个阶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还不宜讨论比较敏感或更加深入的话题,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这个阶段安排如何处理焦虑这一类话题的课。

3. 凝聚中的集体阶段

凝聚中的集体阶段,班集体的形象初露端倪。班级的核心已显现出来,骨干力量开始形成。有些活动即使班主任不亲临现场,也能由班干部带领学生开展起来。班级纪律稳定,没有乱堂。正确的舆论占上风,好的班风开始形成。学生开始对班级感到满意,产生“我们班不错”“我们班好”的心理感受,而且希望班级更好,往往产生与平行班级竞争的态势。在这个阶段团体动力逐渐凝聚,班级内气氛逐渐变得安全,学生之间开始可以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坦诚相待,但关系还不够亲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开始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开始进行个人分享。在这个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话题可以逐渐深入,安排更多时间。

4. 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

这个阶段班级奋斗目标一步步实现,核心、骨干力量比较充分地发挥作用,能主动地、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在许多日常工作和活动中,班主任已退到二线,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形成。团结气氛浓厚,每个成员都有了较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对偶尔出现的损害集体利益和荣誉的事情,感到气愤、忧虑,而且想尽快解决,挽回影响。整个班级已经成为整体。在这个阶段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之间有了更强的亲密感,学生对班级充满信心和希望,更加愿意自我表露,愿意分享自己的负性感受和不同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获得效果的最佳阶段,此刻的团体动力已经充分凝聚,并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学生更有能力面对挑战,同时也会给别人提供支持。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省略暖身阶段,直接进入转换阶段,甚至有直接进入工作阶段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班级经过很长时间,却依然处在松散群体阶段。可能是由于到了班级组建的中后期,如果没有形成较好的班集体就容易形成一些小集体,个体在感情上会有愿意亲近的人和想要疏远的人,这时候自我剖析、自我表达可能比群体初建时更困难。

三、如何推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班级集体的发展阶段、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以及上课时学生座位的安排等都可以看做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发展的外在影响力量,而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可以看做是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发展的内在力量。要想让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既要考虑到外在力量,也要考虑到内在力量。因此要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 确定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

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主题是否有吸引力,是这节课的团体动力是否被激发和凝聚的基础。只有对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才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主题一般来说符合两个条件:第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即活动的主题是这个年龄段学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符合班级集体目前发展阶段的需要,即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处在“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和“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需要相互熟悉、建立团体的规则、建立信任感、形成规范、消除人际焦虑,因此这也往往是该阶段首选的活动主题;而班级集体发展到“凝聚中的集体阶段”和“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时就就需要讨论更加深入的主题,安排一些需要自我表露和探索深层感受与思想的主题内容更合适,例如自我意识辅导、生涯辅导、哀伤辅导、情绪管理辅导等主题。

2. 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方案设计同样会影响团体动力的发展。要设计好一个能够促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方案,首先选择的活动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集体目前发展阶段的特点。例如处在“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和“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会以适合该年龄段的游戏、体验活动或心理教育为主要的上课形式。此外,还需要具体设计整个活动的操作流程。要设计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方案,教师对微观下的活动课进程的四个阶段有准确的把握,要根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发展规律对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发展变化进行预设。在制定方案时,根据团体动力发展变化的需要来安排每个阶段具体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妥善规划和细心设计本节课每个阶段的活动内容与操作方法。

3. 创设良好的上课环境

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们都会对团体动力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作妥善的处理。就物理环境来讲它包含空间大小和座位安排。首先,我们来看空间大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与上课人数和上课内容相匹配的教室;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大空间可以安排活动性课程,空间小就得尽量安排静态课程。其次,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在安排座位上很多教师会觉得两难:如果分组而坐方便讨论,但也方便聊天;如果一排一排地坐较易专心上课,但学生容易觉得无聊,教师得独撑大梁。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分组而坐更有利于团体动力的激发与凝聚。学生聊天的问题可以通过随机分组来解决,利用随机分组把容易聊天的学生小团体拆开,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闲聊。在“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和“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不需要每次都随机分组,可以在第一次随机分组后,以固定小组为主,没有特殊情况不进行随机分组;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特别熟悉,每次都随机分组,不利于团体动力的发展。到了“凝聚中的集体阶段”和“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原来小组的学生都变得特别熟悉,容易形成新的小团体,另外这时全班的学生也都逐渐熟悉,因此可以每节课都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安排座位。

一堂课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这取决于学生之间的氛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氛围和班级的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是教师一时无法改变的,只是上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班级集体所处阶段的特点。对于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和上课班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课教师与学生的原有关系也是影响课堂上团体动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果上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和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期望教师来上课,这样团体动力就容易被启动和凝聚。反之,如果课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或者没有建立任何关系,上课时团体动力的启动可能会困难一些。因此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到外校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都会事先和上课班级进行互动,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组织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过程

要使一堂课的团体动力沿着既定方向发展,上课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至关重要。团体动力就像是团体的能源,在课堂中教师随时可以感受此时团体力量的强弱与方向,教师在执行原定的活动方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进行调整,才能使学生彼此投入,团体动力得到强化和凝聚。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营造氛围。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真诚、和谐、宽松而不庸俗化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团体氛围中,团体动力才可能被激发,并向既定的方向发展。这除了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置活动情境外,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反馈中的共性问题,准确把握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的团体互动时机,创设良好的氛围。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漫无边际、浪费时间、氛围不融洽甚至个别成员反应含有敌意等特殊情况时,辅导教师要及时施加适度而巧妙的干预,以保护团体氛围不受干扰,团体成员不受极端的刺激。

第二,主动构建关系。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首先教师要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诚”“尊重”“信任”“接纳”的态度和学生平等相处,通过“积极关注”“共情”使学生感到温暖、安全,从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真正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把关注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学生团体的互动关系上,积极使用小组讨论模式,并使小组活动与全班回馈有节奏地流畅地组合起来;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互助,促进学生在同龄人的启发下自我成长。

第三,认真倾听。只有每个学生发出的声音都得到倾听,他们才能够真正融入到团体中,团体动力才能够得到凝聚。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讲真话,为学生创造一种发表己见的宽松氛围,允许并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强制性地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或行为方式,并相信学生在不同见解的争议当中,早晚会作出适合自我发展的正确抉择。其次,教师要“心耳并用”,认真听懂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述的真正涵义。必要时,教师要采用“复述”和“澄清”的技术,把学生表达的信息加以浓缩、精简,突出重点,并使信息具体化。在关键的时候,把握将问题引向深入的契机,或者运用“面质”技术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或者将学生共同的感受或意思加以衔接、产生并联,或者把学生未察觉到的易混淆的问题加以澄清,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走向改变认知和行为的积极方向,促使团体动力向既定的方向发展。

第四,聚焦中心。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否聚焦中心,是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能否凝聚的关键。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辅导教师必须明确辅导主题及其理念,在活动中将辅导的焦点集中在中心问题上,防止因界定不清、似是而非而出现辅导理念的错位或辅导主题的偏移。然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辅导理念和辅导主题必须是明确而稳定的,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灵活的。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每当这种难得的辅导素材突然在团体活动中闪现时,虽然不是事先预设的,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随机应变,调整原有的活动方案。总之,要把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中心真正落实到辅导主题上,不断在这个方面开展工作,而不是机械地操作原定的辅导方案。

(作者单位:1.浙江省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湖州,313100;2.浙江省长兴县龙山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课心理文化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谁远谁近?
梦想正当时
在中小学推广体验式心理活动课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18:10:27
分课型:缓解“短时”与“深入”矛盾的一种尝试
浅谈微课程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