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说话兴趣;课堂发言
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标志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对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分年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却逐步下降,即使站起来发言,畏畏缩缩、吞吞吐吐、期期艾艾者也不在少数。有的教师知难而退,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当“讲师”,学生当“厅(听)长”的呆板的教学局面,使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走进了乏味的死胡同。
学生为什么对课堂发言视若畏途,不敢当众说话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观察,我认为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说,不外乎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一是有的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长此以往也就没有发言的积极性了。二是有的学生不爱读书,生活单调,缺少说话的内容。
主观因素:一是怕的心理,有些学生怕答错,在同学面前丢脸,甚至受到教师的责备,干脆不发言更保险,这是一种情况。而有的学生却怕答对,年龄越大,学生越注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生怕别人说自己“显摆”,上课发言难免思前顾后。二是懒的心理,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往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造成反应快的学生经常回答问题,而反应慢的学生还未进行思考就已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惰性,老师提问就只等着别的同学回答,老师写板书就抄下来,学习非常被动,如疲牛耕地、驽马驾车,非再三鞭策不肯稍动。三是浮的心理,个别学生反应敏捷,往往认为老师的提问太简单,对举手不屑一顾,对发言不屑一谈,心气浮躁,想一步登天,结果当众发言的能力每况愈下。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从怕说、懒说、不想说,到敢说、愿说、会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运用演讲,消除顾虑,克服怕的心理,让学生敢说
全国优秀教师赵谦翔曾在《演讲与口才》上发表文章,提到他曾运用演讲鼓励学生发言。他的演讲题目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在演讲中他幽默风趣、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不敢发言的症结所在,号召学生加入课堂发言敢死队,并特地约法三章:“一曰有问必思,二曰有思必答,三曰有答必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勇气,纷纷加入“敢死队”,使课堂教学出现了生龙活虎的局面。这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加以效仿,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稍作修改,并发挥自己的演讲特长,在初期就加以宣扬,结果85%的学生加入了“敢死队”,课堂上学生敢举手发言了,效果不错。
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使学生发言持之以恒,而不是心血来潮。上课提问要兼顾好、中、差生,对差生要特别照顾。对答错的学生,一定要态度亲切,加以鼓励,并指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说得不对、不好都是正常现象,决不能讽刺、挖苦,甚至批评、训斥。对害怕别人说“显摆”的学生,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因为表现是才气、能力的表现,如果学生不表现我们怎能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怎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呢?但也要注意让学生克服骄傲自满的缺点。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学生踊跃发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克服厌倦心理,让学生想说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凡是知识丰富,论理严谨,生动活泼的课堂,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再次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开拓知识,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讲到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使秦王不敢拿赵王怎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已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该讲下文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认为渑池会上秦赵两国的交锋是战平了,还是分出了胜负?”这恰恰是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与非两派争论不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还有学生用“瑟”与“缶”两种乐器的不同加以比较,见解独特。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说的动机,让学生感到有说的必要,满足了学生想表现的心理,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三、利用早会、口语交际课等,多创设说的环境,克服懒惰心理,让学生会说
敢说、想说固然可喜,还要多给学生创设说话的环境。每个早会课我都会安排一个学生说头天报纸上的重大新闻,全班轮流,让想偷懒的学生也能得到锻炼。而口语交际课更是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好时机,学生对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学生是否想说的关键。在书本提供材料的基础上,我总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选取学生想说的话题,如“我的自画像”“我最看不惯的行为”“我的梦”“我最想实现的愿望”等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在学生发言时,注重让学生克服语无伦次、无头无尾、啰嗦重复等语病,尽量把话说顺、说细、说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义、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并注意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做到神态自若,落落大方。
四、和学生家长配合,拓展说话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说话的能力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这种家校的配合,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说话的能力,必将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更加出色。
总之,学生当众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相信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厦门,36100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