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海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先秦儒家主张正人正己,注重教育主体的率先垂范作用;为仁由己,注重教育客体的主动自觉作用;教学相长,注重主客双方的相互促进作用。先秦儒家关于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对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40 — 0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定位,理论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论,戴艳军教授将这些争论归纳为三大形态: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关系说。〔1〕本文倾向于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应从双向互动的关系、主动与主导的关系、互相转化的关系三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2〕先秦儒家文化对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有着特殊的认知,这些认知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自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主体价值:创建了正人正己、注重率先垂范的主体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和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3〕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明确意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或直接或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言行举止进行审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正人先正己,注重自身的率先垂范作用。
先秦儒家认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起导向作用,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应在言行举止、思想道德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首先,要成为教育者必须自身品行端正。先秦儒家认为教育者必须以正道来引导受教育者,而“正人”要先“正己”, 因为“上者下之师也”(《荀子·强国》),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君子之德影响小人之德,教育者只有身正才能令行,自身正了,才可能引导受教育者走上正道。其次,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视人如己:“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用它引导别人。同时,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笃信好学。最后,教育者做到要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当自己爱抚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治理民众却不能治理好、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时,那用应反问自己的是否仁、智、敬,即遇到问题都应该首先检查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先秦儒家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具体表现在:首先应注重教育主体自身修养的提升,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教育主体的修养,全面提升教育主体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的率先垂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水平。其次,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统一要求而轻个别差异,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可借鉴先秦儒家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教育主体的培训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因材施教能力的提升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精神的培育,使学生的真实想法得得反映,教学目的得到实现。最后,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不感兴趣,少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全面分析学生不喜欢的原因,认为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理论性强、不是专业课学生都不爱上等外在方面,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先秦儒家反求诸己的教育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宽恕学生的过错和不足,以敞开的心扉跟学生交流,以平和的心态时刻反省自己不足,以师爱的温情去感动学生,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客体价值:构建了为仁由己、注重主动自觉的客体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但与一般自在的、无意识的客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4〕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激发客体所蕴含的主体性。
先秦儒家认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虽然是教育主体的对象,但只有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命题。为仁由己最早出自《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以任性,不为所欲为,最终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但人能不能克己复礼在于人的为与不为,所以教育必须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但培养他们“知之”(被动接受)、“好之”(主动追求),更要激发他们“乐之”(痴迷执着地追求)。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注重内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反观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学会慎独,即便在别人看不到和听不见的地方,也要自觉按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心知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统一;养心寡欲,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把握大道,用大道来加深造诣。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自觉性,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实现这种局面,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主动性,其理想效果是《易经》《蒙》卦卦辞中强调的:“匪我求蒙,童蒙求我。”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先秦儒家的上述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教育客体提高受教育和主动接受教育的思想认识,做到“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主动求学,并能自觉运用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教育客体要培养自己为仁由己的方法,做到教养结合,掌握一套修养方法来进行自我教化和自我约束。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的层面上忽视了这两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忽视了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使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克制了和约束力,教育效果稍显弱化。我们可以借鉴儒家为仁由己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主体的主导教育与教育客体主动教育的相结合,让受教育者通过内省慎独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形成的良好品德;让受教育者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不良习性,警惕自己不做违背规矩的事,不断战胜自我;注重自己的心性修养,超越个人欲望,主动遵从社会规范等。
三、教育主客体关系价值:创造了教学相长、注重双方相互促进的教育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不能把教育主客体绝对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主体则导致客体感到自己被教化,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过分强调客体则导致主体导向性作用的发挥,从而打消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上,先秦儒家主张人具有先天平等性。无论是孔子“性相近”论、孟子“性善论”,还是荀子“性恶论”,都主张人没有先天贵贱善恶的差别,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圣人。这种平等性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教育主客体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学相长关系,要求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这种关系从《论语》中孔子和学生的交流可见一斑:孔子的学生非常敬仰他,在《子罕》中,颜回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但当孔子犯错时,学生则“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在《述而》篇中孔子自己也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尤其是孔子见南子后,子路批评他,他竟然用发诅咒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见,孔子在师生之间倡导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主张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单纯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的教学理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当前,由于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式”的模式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教育者的教,忽视了教育者在教中的学,使教学成了单方的认为,没有实现教学的相互促进。从上述先秦儒家对教育主客体的认知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强调教学相长,要求教育者必须力求长进,并能择善而从,教学结合,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可以打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分离的格局,达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目的;同时,教学相长要求教育者革新教学方式,多开展讨论的教学方式,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如《侍坐》篇中,孔子提出理想的话题供四个弟子讨论,并对四人讨论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通过教育者的评价,既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提升,在评价中,教育者自身也得到发展,这对于打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言堂和教育者只教不学的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所指向的对象、目标和活动结构都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要求依据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来设计和实施教育。先秦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思想,充分挖掘先秦儒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理论,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注入现代元素,并将其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戴艳军,董正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11,(11) .
〔2〕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04).
〔3〕张力.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J〕 .求实,2005,(06).
〔4〕刘新跃,周亚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8) .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