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3-04-29 00:13:39邱如燕周启伦
理论观察 2013年7期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机策略

邱如燕 周启伦

[摘 要]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难兴,政无信则必衰。信用不仅是个人伦理的基础,也是政治伦理的基础。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度反映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和号召力,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等同于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及效果的评价,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在总体上不断提高,但由于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公民对政府职责的要求提高,以及政府内外部因素如政府透明度和腐败等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政府公信度面临严峻考验,这必然要求政府在公众中提升信用,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30 — 02

一、何谓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及其网络认可度的基础上所赋予的信任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其一切行为均对其公信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公众对于政府工作和能力的内心评价和反映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公信力程度,即“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度的高低,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里反映。”〔1〕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政府取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政府公信力。它反映了一国政府在其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长期形成的的信任关系与合作结构。政府公信力主要有四大影响要素,分别为:一、政府的施政理念的合理性及是否得民心;二、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及是否顺民意;三、政府公共形象是否具有德望;四、政府是否德行合一,即是否具备强劲的职责能力和执行力。

上述四大要素相互影响、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政府公信力这一主体。所有与上述四大要素背道而驰的行为均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如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多元化、贫富不均等不公平现象,政府机构及人员贪污舞弊行为,政府公共决策失误等问题。

三、当前我国政府遭遇“信任危机”

目前,我国政府行为正面临重大信任危机,每每“事”起,公众就会对政府的应对方式和诚意质疑,近年来,对官方信息权威性的不信任造成民众舆论“一边倒”,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管治危机,而随着腐败、渎职现象曝光率的上升,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事实上,“信任危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各种假烟酒、毒牛奶、美容米,假药、假证、假票、假新闻,劣质建材、豆腐渣工程等等,不一而足的假冒伪劣产品和雷人事件。在乱象频发的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苛责民众的怀疑心理和质疑行为,而应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起因。事实上,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信任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前社会经济秩序的缺失,其次,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及文化氛围、政府与社会管理机制的缺位、监管漏洞、管理腐败等均是帮凶。要走出这种“低信任度”的社会怪圈,当务之急便是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四、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并不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政府公信力持续攀升。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政府行为失范现象也凸显出来,政府公信力存在下降趋势,这一点可以从近来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舆论反应及民意调查中得到证实。随着公众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政府的要求也在提高。虽然政府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与公众的要求和期望仍存在差距。应该说,是政府变革的速度跟不上公众意识觉醒的速度,导致政府公信力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其职能也要适应这个变化。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的质量和速度考验着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评价。

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务。由于政府高度集中的全方位管理方式,导致社会大众对政府形成长期依赖性,凡事找政府,出问题怨政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依赖和抱怨心理的长期作用和累积,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质疑,影响其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政府过分充当市场竞争主体角色,一味地大包大揽各项事务,一方面扰乱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怠误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大大折扣。

(二)政府依法行政系统还不够完善,影响政府形象评价

依法行政是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有法律的授予,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贯彻依法治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关乎执政的合法性,一个不依法行政的政府无法做到“法治”和满足民众的厚望,随着我国社会大众民主与法治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让权力在有限的空间、合法的轨道上运行已成为每个执政者绕不过去的话题。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法律及其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备,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务员队伍中,由于某些人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差,依法行政的观念比较淡薄,职权滥用、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执政主体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三)政府决策科学稳定性不足,公众信任度下降

科学决策与否是判断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决策设计不合理,决策过程规范化、制作化欠缺现象较多。一方面公共政策的不稳定性、不连贯性较为明显,某些地方政府朝令夕改,公众无法完全的相信和预测某一项具体政策的实施时效和力度,因而存在消极对待政府政策现象,造成不合理的预期,一旦牵涉到自己切身利益,必然引起预期不足和利益冲突矛盾。另一方面,政府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参与,尤其是在关乎民生工程上,公众参与度低,信息不对称,不能做到集思广益,不能彻底体现民众的利益需求,致使出现决策的科学性不足,贯彻实施难度大,严重浪费社会资源。

(四)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度

信息的透明度是政府公正程度的一个缩影,高效透明的权力运作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众信任度。当前政府的信息公开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设速度,集中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公开内容有效性不足,信息公开制度缺失。不少地方政府在处理公众问题和事件时,出于维稳和政府形象考虑,错误地运用封锁和围堵消息的方式,信息公开有限且笼统和模糊,脱离问题和事件实质,因而增加了公众对于事实真相和政府言行的怀疑和猜忌。最近几年来的社会公众事件负面影响较大,舆论传播比较广,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表现尤为明显,这与政府信息不透明度有关,忽视了整体公关和形象塑造,因此出现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趋势,直接冲击着由国力发展而树立起来的公众形象。

五、重建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近年来,我党十分重视政府公信力的缺失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十二五规划”中分别提到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相关要求,其目标很明确,即要将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到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转型的当前,提高政府公信力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政府执政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执政信心,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全方位提升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缓。

(一)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责任型政府

建设一个信用政府,首先必须建设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而非社会全能政府,现代责任政府的改革趋向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种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以公民为中心的、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导向的责任政府。解放社会全能政府,让多元社会建设主体充分发育,并鼓励多元社会建设主体为积累社会资本,以此不断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自治。政府向规则的制定者、服务员和裁判员的角色转变。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变“为民做主”观念为“为民服务”观念,讲求实效,切实为公民服务。在体制建设方面,改革官僚体制,着重建设高效、精干、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在体制范围内注重灵活和实效。

(二)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也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公民获得政府信息、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政府做到与时俱进,对重大问题反映迅速,及时科学地做到信息公开。同时准确把握信息公开的界限和标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整合共享机制,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传递,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度。首先,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案、政策、工程项目等,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之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并将决策信息反馈给民众。其次,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和规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从而增强执政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加强监督,建立政府信用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制定和完善政府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信用立法,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加强行政问责,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行政责任要进行合理、明确的界定,理顺职责分工,规范问责主体行为。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通过信用服务机构来弥补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有效发挥。其次,加强舆论监督,畅通舆论表达和反馈的经常性渠道,及时有效并正确回应社会舆论。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

建立政府依法决策为主,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为辅的“一体两翼”的决策模式,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制化水平。

做到决策科学化,以科学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依托科学的决策程序和评估体系开展决策活动,坚持公共政策利益取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集思广益,反对独断专行,又重视智囊机构的意见和判断,并且尽量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提高决策法制化水平,将政府决策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项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金一.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现有问题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11,(08):65.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机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12:30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对策剖析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15:08:56
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公信力问题刍探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23:06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8:55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