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2013-04-29 23:34:22张立群
理论观察 2013年7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分析

张立群

[摘 要]感恩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怀有感恩之心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应在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通过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19 — 0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作为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应在全社会广泛提倡。当前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推行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感恩就是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即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做以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是感恩的真谛所在。在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应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正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一)推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因此,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回报社会,奉献力量于国家的意识,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是父母养育、社会接纳、国家培养的结果,并培养他们的报恩意识。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想事做事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感恩教育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知恩”,更能培养他们“图报”的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反省自己,正确定位自己,懂得自己的责任,树立奉献于他人、社会、国家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交际能力的高低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善待他人的行为,是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是善待他人、有诚信的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容易获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能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推行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较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将有很大帮助。

(三)推行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无外乎就是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正确处理索取与给予的关系。感恩教育正是教育人要懂得获得的同时要知道回报。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帮助之恩,更重要的是要他们把这种感恩之心扩展到社会以及自然界。要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世界充满友爱,进而实现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大学生都能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就会把他们的爱心奉献给父母、老师、同学,奉献给天下人。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感恩之心将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较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人都会感恩,都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中国社会迸发了巨大活力,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生长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都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享乐主义的影响,以及家庭父母的娇惯,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在社会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膨胀,对待亲情、友情、师生情漠然,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主要表现为:

(一)亲情意识淡薄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一出生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倍受溺爱,在他们成长中,父母倾其所有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万人宠爱的生活氛围。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生长,使得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视父母、长辈的培养为应该应分,把父母为其所作的一切看成天经地义。在生活中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对父母的辛劳不知体谅,不懂恩,不感恩。

(二)师情意识冷淡

亲情意识淡薄、唯我独尊的习惯反映到校园中来就是师情的冷淡。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使得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多尊重少。二是学校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思想道德教育。高等教育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实,使得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准不高,情感冷漠。三是高校的收费制度,使得大学生有花钱买教育付费买劳动的心理。高校学费制度改革之后,一些大学生认为既然缴了学费,学校和老师理所当然应付出劳动。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一些大学生对于老师的辛劳,没有感恩之意,行为上对老师尊敬也不够。

(三)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大学生是今后国家各项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但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意愿较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是人人为我,缺乏感恩报恩的意识。二是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上过分地强调个人私利,而忽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存在。三是由于社会中还存在着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帮助别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现象,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做好事当好人产生了质疑,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受此影响,个别大学生处理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从认知层面上讲,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感恩教育为其它一切教育活动提供了思想动力和力量支持,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有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将其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中去。要引导学生知恩,并捕捉日常生活中自已受到的恩惠,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把感恩亲情教育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德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平实、感人的亲情个案来教育大学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把这样的教育延展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并引导大学生也要同样关爱他人,通过情景在现、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

(二)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感恩情感与感恩品质的形成需要他人的赞赏与首肯。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的一句细心问候、一杯热茶,家长不适时机地给予肯定与感谢。在肯定与感谢中,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更能深刻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之心。只有从小形成了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与感恩品质,学生才会形成感恩朋友、感恩教师、感恩社会的意识、情感与行动。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是很难做到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的。教会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怀感恩而不去表达犹如包装好的礼物却没有送出去,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更要教给学生表达感恩的方式与方法。学生把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的感恩,运用恰当的方式与方法表达出来,且这种表达能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与支持,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学生继续感恩的动力,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这“余香”使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成为学生继续助人的动力。在感恩实践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拥有的一切,感恩表达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使其内在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上升为感恩品质、付诸于感恩实践.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心怀感恩,行感恩之事,通过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师长,朋友,社会,祖国。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把感恩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中来,这样能让感恩教育与现实生活直接对接,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推动大学生做感恩之事,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感恩: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朋友同事的帮助之恩、接受子女的赡养之恩。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纪念庆祝活动,侧重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国庆节、青年节等重大纪念日和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老人节等。引导大学生记住身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增强其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行为。也可以引导学生抽出更多时间参加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用参加为社会公共服务来回报社会更多的人,要通过这些实践教育来内化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身教示范作

开展感恩教育既要重视课堂的知识传授,更要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身教示范是最具体、最形象的感官教育,具有榜样示范引导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作为教师或者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开展感恩教育中做到言行一致。要在教学和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事,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知恩和感恩。除了应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外,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大学生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4:28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