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吉花 赵云华
摘 要:经过多年的摸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增强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被誉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用工无缝对接”的成功模式。研究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策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就业。它具有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协调等特点。“订单式”人才培养可改善学校知识讲授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适用性大大提高,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自然衔接,被誉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的成功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量
我们考察“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质量、毕业生就业后流失率、毕业生就业后薪酬变化、企业平均招聘成本、学校平均培养成本几个方面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相比较来考察。从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角度看,统计表明:订单的期限越长,越容易实现预期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系统性、有效性越高,越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期限越短,合作内容越难以全面实施和实现。
三、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合作对象选择要慎重。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风险是与生俱来的,难以准确预测。对学校而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最基本的条件是合作企业应该有长远规划目标和人才储备计划,要对企业管理、技术岗位现状及发展态势等进行细致调研,准确把握,慎重选择。
2.人才培养方案要校企共同制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先要清楚、详实地了解企业需求、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然后才能有目的地设立对应课程,多个课程形成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形成课程体系,最终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根据市场变化及学生需求等情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共同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
3.实践能力培养要针对岗位(群)要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仿真实习实训,即在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在仿真性环境下模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二是真实生产环境中的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从事实际的岗位工作。
4.调控订单培养环境。“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行为,双赢是基本动力。学校希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企业希望培养、储备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技能人才,让企业的新生技术力量得到不断提升,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形成良性动力机制,找准利益结合点,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使双方合作从自身需求和利益共享为驱动,自发、自觉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
5.“订单”关联方的经济责任要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涉及的关联方有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因此在签订订单时要明确各关联方的经济责任和义务,合理进行“订单班”教育成本的分担。通常而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投入最大,理应获得较高的回报;学生有学费投入,要求获得较满意的工作,是“订单”的最大受益者;企业是最终受益者,在“订单”的实施过程中只有较少的经济成本付出。
6.建立良性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静态特征较明显,订单合作意向一经确定,学校通常按照确定的“订单”需求培养学生,很少持续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造成学校和企业的多方面脱节。因此,学校还应重视订单班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调查问卷、校友互动等形式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状况,及时和用人单位交流沟通,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总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发现并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订单班”在校生的培养方案,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建立持续深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依托企业引进行业标准,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稳定、有计划地通过“订單”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了培训前移,节省了新员工岗前培训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对学生而言,可以使其学习方向更加明确,省去了找工作的艰辛,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并实现优质就业。可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能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国俭,朱英杰,朱建国.论高职化工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1).
[2]陈小琼,李桂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71-73.
[3]易今科.论高职“订单培养”的内涵与分类[J].职业教育研究,2009,(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