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俊华
摘 要: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当今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学困生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教育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72-0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生源素质、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学习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制约学习的内因主要有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或学习态度;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困生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
1.来自家庭教育的不良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欠缺,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更是知之甚少,主要表现为溺爱、包庇、简单、粗暴、束手无策、放任、体罚等,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及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甚至夫妻离异,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容易导致孩子发展成学习困难学生。此外,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隔代教育和只关心儿童温饱的“看护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学困生关注不够、教学水平不高、责任心欠缺、教育方法和措施不当等不利因素,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障碍,甚至会导致严重的损失或后果,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对学生智力、学习问题及帮困的必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求过高;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个人兴趣、能力、感受、观点、家庭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关心、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法不当,教师组织管理水平不够高,处理问题缺乏公正或急于求成,过于粗暴,动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以势压人等。
3.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当今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的缺失、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和风气的影响、侵蚀。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教育引导、干预,他们就很可能会偏离成长的道路。社会不良交往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此外,还有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4.来自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学困生在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学习态度马虎、学习行为懒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的生理及性格等因素的负面影响,造成学困生恐惧、沮丧、防御、畏难等障碍性心理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育对策
1.从激发学习动机入手,认识自我,让学困生想学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困生之所以“困“,是因为更多的在于他们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努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磨练学困生的学习意志,逐步使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情绪饱满、敢于思考的主动状态。在帮助学困生时,老师要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去做。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期望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如常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我喜欢你”、“你能学习,一定能学好”、“你进步了”等等。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和任务。
2.从改善环境突破,融洽关系,让学困生爱学
学困生的长处及优点常常被他们的短处所掩盖,别人也不易发现,学习上经常饱受失败的痛苦,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环境,从而排除他们学习上浅尝辄止的心理和畏难心理,对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一步与学困生确立合作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要让学困生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使学困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次,采取分层教学法,进一步建立生生关系,针对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学习上的差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标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从备课、上课、辅导、练习中,专门为学困生设置较为合适的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发言学困生优先,课间谈话学困生优生,作业面批学困生优先,课外辅导学困生优先。这样做,融洽了师生关系,缩短了后进生与优等生的距离,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学。
3.从培养兴趣着力,授之以渔,让学困生会学
那么怎样让学困生会学呢?
3.1要关注外因——教师的教,为解决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起保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因此,对学困生的学习,教师要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设计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逐步排除学困生的焦虑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手势、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和游戏、现代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新、奇、悬、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列举一些有意义的事物和现象,使学困生乐学、会学。让学困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满足他们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拓宽他们学习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把他们从厌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3.2要重视内因——学生的学,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坚持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等。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他们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智力水平低下或智能没有得到挖掘,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欠佳,教师要让他们学会用“笨鸟先飞”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以勤学好问的态度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古人云:“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困生发展性辅导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业状态的进度,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既感到教师的关怀,又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4.从心理需求出发,提供成功体验,让学困生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学困生大多数都很敏感,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有时表面上表现为无所谓,但内心希望得到好评。所以说学困生要比一般学生更需要获取成功。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现其潜在的能量。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譬如教师可以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理念,对他们采用学习要求低起点,学习进度小步子,教学活动分层次,点滴进步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针对他们学习上的浅尝辄止心理,老师对学困生的要求要宽松,对完成的作业要求不搞一刀切,对考试的得分不要计较,使学困生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树立自信心。
5.热心指导家长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毫无疑问,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位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都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不少家长由于过高的期望和频繁的唠叨、训斥,对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造成孩子轻生。所以帮助家长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学困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心理咨询室等途径与家长沟通以外,还可举办一些家长心理辅导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更加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自觉改善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家校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真正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教师首先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更要有爱心,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学困生帮助,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体验,才能让他们重拾自信,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刘宣文.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习指导,2005年5月
[3]卢鸿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湖南教育,2003(10)
[4]黄冬梅.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学困生”形成原因与帮扶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