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艳
摘要:科学系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确保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文章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以及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以期给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培养的学生在能力和技术上与实际工作脱节,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因此,制定和完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全面、科学、准确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能力评价基本理论
1.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按规定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1]。它是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个职业方面成功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即为有效地进行某类特定活动所需具备的特殊能力素质,也指经过适当学习或训练后或被置于一定条件下时,能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或潜力。
本文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岗位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反馈等环节中所应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综合能力,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本领。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关键能力是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诸如技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计算机应用及英语应用等能力。
3.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评价体系,是指由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系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是根据高职学生今后就业的行业、专业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其现实能力进行的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进而形成完整并具有普适性的评价系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导向作用。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以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锻炼相关技能,培养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完善。高职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来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并在知识掌握与技能锻炼过程中培养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关键能力,从而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主动求知欲增强,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工作中。
(2)沟通作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由高职院校专家、行业管理专家、行业工程技术专家等多个评价主体,共同负责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行业管理专家、行业工程技术专家根据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企业挑选合格人才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
1.职业能力评价应体现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宗旨,它主要为社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要体现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及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应注重学生具体职业岗位活动的职业能力评价。
2.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
高职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的职业人。因此,在职业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要强调职业能力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了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相应知识的评价外,还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环境适应能力、社会能力等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
3.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对其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与前瞻性,能够追踪并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内化以及应变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突显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以考试成绩这一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指标,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指标不能科学反映学生职业能力,应在成绩评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态度、信息处理能力等项目,强调学习热情的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养成以及具体学习手段的运用,应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
5.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应按照重在职业、重在实践、重在发展的要求,着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以此评定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在评价项目和评价等级标准的设定上应体现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以及各项能力在实践中的重要程度。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评价工作,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仅依据大概的目标进行评价,容易使评价结果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指标的一般含义是“计划中规定达到的目标”。在教育评价中,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用具体的项目反映抽象的内容。指标体系就是反映了某一评价对象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指标的集合[2]。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指标内容、指标结构、指标权重、评价等级等要素。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不同,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才能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反之,如果没有进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也不结合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任意构建一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就不能达到真正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确定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任何评价活动都是围绕着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总原则和方向,是整个评价体系制定的基础,是实施评价体系的前提。评价标准应对“为什么要评价,评价应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作出说明。只有根据评价标准构建的评价体系才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使得整个评价体系为特定的目的服务。在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其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来构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具有指挥定向作用,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应深入进行职业分析,确立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职业分析应以满足职业岗位活动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3]。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活动,主要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整体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单元的分解过程。通过分解整体职业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任务,深入剖析每项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若干小任务,进而掌握从事该整体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即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基本流程[4],将评价内容具体化、指标化。
4.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除了选择正确的指标体系之外,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也对整个评价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一套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不同,评价的结论会大相径庭。因此,必须科学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指根据各组成要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重要性和作用大小,所分别赋予的不同数值。权重代表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主要是为了区别各评价因子在整个评价中的作用。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值时,应当遵循两条原则,即各指标权重的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以及各指标权重之和为1。
5.确定评价等级的数量
评价等级的数量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来讲,评价等级数量越多,其精确度就越高,整个评价的复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强。在现实评价中,为了增强职业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一般评价等级设定的个数不超过5个。评价等级确定之后,应征求相关行业管理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意见,以便发现评价等级设定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不断完善,从而使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要赢得从业者、用人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认可与信赖,就必须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程序的规范性、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侧重考察人才在实践中取得的业绩、积累的经验和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宇.职业资格考试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2]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
[3] 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肖俊.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