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教具,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二、多种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出来。
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三、巧设练习,训练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方式,它既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性、突破性、新颖性。练习设计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好的习题都是科学的,是艺术的,它来源于老师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好的习题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激发兴趣,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异同”,激励异中求新
每次课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公式和法则,我们通常会通过做课堂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如果采用实物投影,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并且能让学生亲自到投影仪上去操作,动手动脑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把实物投影和课件结合起来应用,让学生进行分析,列式计算或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制各类应用题,既省时又直观生动。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后再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投影出来让其他学生当“小医生”来批改。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训练,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做出最佳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法,不断地扩展思维空间,达到创新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以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