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艳
什么样的课堂算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目标明确,环节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解作者,扫除文字障碍,清楚文章内容,明白主题思想,还要恰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当的迁移延伸等等。每每与同行们论议这些的时候,总是顾此失彼。看来,一节好的语文课真是包罗万象,很难总结全面,但贯穿这一节课始末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那个部分——教师的语言,只要准确、精炼、生动,就能使整个课堂生色不少。
一、好的导入,可以使你的课堂耳目一新
不知大家细心观察过没有,大凡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开场白都是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听了让人为之一振,让你感受到这样的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肯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精彩。憧憬着,期待着,学生就会非常自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如,在讲述散文《春》一文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场白:春天是绚丽多姿的,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大家,挥毫泼墨,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
在讲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首先朗诵闻一多的《红烛颂》诗歌来引入,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精神之后,我是这样导入的: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他是这样做的吗?今天,我们将走进闻一多,看看它的高足,也就是他的学生臧克家是如何来评价他的?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这篇文章。
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问题在课堂中能收到提高效率的效果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悲剧”,“悲”在哪里?(2)是“悲哀”,还是“悲壮”,这“悲壮”中体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向南极探险的这批英雄们的哪些“伟大”的精神?(3)“悲剧”又是“伟大”的,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又突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这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紧扣题目,层层深入,既了解了文章内容,又把握了文章主题,并悟到了蕴含在英雄身上的人格魅力。
再如《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当学生们看到,主人公杜小康在他精心喂养的鸭子终于下了第一枚鸭蛋时情不自禁的哭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杜小康双手捧着还有余温的鸭蛋,他哭了,哭的是泪流满面,这哭声的背后隐藏着他内心世界中哪些丰富的情感经历呢?”学生由感而发:这枚小小的鸭蛋,使杜小康想到了他的家境变迁,养鸭的千辛万苦,孤独恐惧的经历,这枚小小的鸭蛋,更点燃了他重新上学的希望,家庭幸福的希望……此时,可谓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三、精彩的结束语可以振奋人心,令人回味
如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结束语: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命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期盼,还是无助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想的翅膀,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吧!
这样的结束语号召性强,意义深远。
还有引起人们同情的《孔乙己》的结束语: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则是他性格的悲剧和科举制度的悲剧。孔乙己就是在这种制度下被摧残压迫的知识分子,书没有读成,活儿又懒得做,成了百无一用的废物。孔乙己坐着走出咸亨酒店会归向何方?请大家融入自己的情感续写小说。
这样的结束语,引出了学生对孔乙己命运结局的思考。
四、好的课堂评价,学生可以受到启发鼓舞
课堂中“好”“很好”“太好了”这种单调的评价已显得苍白乏味,不能满足这些见多识广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想使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翻飞跳跃起来,那么教师的语言更要灵动多彩一些。不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让他们充分感知到我国语言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如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时,可以这样来进行:你朗读时读音准确,语句清晰,情感饱满,如果再自然大方些的话,会更完美的。如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指派代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见解很独到;想法很有见地;语言表达很丰富;内容表述很完整;看法很有哲理性;还引用了诗句画龙点睛的说出了内在含义;挖掘文章主题很深刻;眼光很敏锐,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等等。
同行们,假想我们的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绚烂的语言世界中的话,何愁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发展呢?
优美的语言,就像一剂神奇的药剂,它可以荡涤内心的污垢,抚平心灵的创伤,泛出情感的涟漪,播撒春天的希望,经受烈日的炙烤,感悟丰收的喜悦,品味灵魂深处的超然。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