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芳
摘 要: 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阅读思维,提高学生将语言与思维密切结合的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表达中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逻辑性与严密性,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精选同质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比较中推进思维的求异创新与发展,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强化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比较阅读 教学效果 阅读能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能再是老师一统课堂,唱独角戏。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形成;他们因早期接受的教育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等待老师的讲解,唯标准答案是准,缺少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等。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合作探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有兴趣与活力地参与进来。
一、比较阅读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具有一定相似之处或可比点的文章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能让学生集中进行学习,在异同点的比较中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把握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在答题方向和思路的理解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得阅读教学开展得有效和高效。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单篇作战。从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开始,在可有可无没有启发和引导作用的导入之后,就介绍背景和作者,解题,读文章,分析结构,抓住重点字词句赏析,最后总结情感、主旨。如此,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上的一些互动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的,最终以老师读出的答案为准。因此,开展比较阅读,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结构、语言、情感、主题的异同,从而探索它们的深刻思想、布局特点、写作特色及语言艺术等。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赏析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思维活跃,在比较中撞击出创新的火花。
击破一点,不求面面俱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就一个语文素养提高点展开。如《背影》这篇散文重点是通过字里行间浓郁情感的理解把握“慈父”之爱,其实这种“爱”与我们传统的“严父”有差异,如果我们在《背影》学习之后,让学生再阅读刘鸿伏的《父亲》,那么学生就能明白“父爱”中的“严”是深层的爱的意思。
另外,初中生写作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同主题的文章进行学习,不仅丰厚写作素材,更完善作文语言、结构、思路。求异探讨,能使得他们的写作思维严密、精准,更具思辨性和逻辑性。
二、比较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探讨
一般来说,比较阅读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我们要精选同质的文章,设计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其次,比较阅读的开展应该是有主有次的,如何把握比较的分寸和尺度,教学时如何安排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1.比较阅读步骤与侧重分析。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展开。首先是让学生对两篇或多篇比较的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和感知;其次是提出比较的方面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比较异同,并获得一些基本感悟;最后是回归文本,采用同种求异、异中寻同的方法进行整合归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就一篇课文的作者、内容、语言、情感、手法等选择一篇或多篇具有可比性的文章或是文章的部分节选,或是课文自身、教材内部文章中具有可比的段落进行比较。
如苏教九年级上册中《鼎湖山听泉》的学习,可以选东山魁夷《听泉》进行比较阅读。从写作思想情感方面进行比较:《鼎湖山听泉》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描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表现出来;而《听泉》则是将以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和清新自然的写实风格融为一体,使文章形成冲淡、自然、含蓄的审美特点。这一比较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明确比较的方面,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感悟,需要学生调动思维进行分析与归纳。当然,这两篇同质文章还可以从语言、手法方面进行比较。选择哪个方面比较,要依据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设定;好的比较,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
2.内部比较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就一篇文章内部可比的地方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集中阅读,从而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及技巧运用能力。一般来说,一些记叙文的文章间人物外貌、性格可以比较,描写方法可以比较。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可以从写法方面比较,使学生掌握文体写作方法、表达方式。
如鲁迅的《故乡》,主要人物“闰土”前后变化巨大。我们可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显现少年闰土活泼健康的农村少年形象;而中年闰土则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这外貌比较的“异”中,我们认识了受尽贫困折磨、呆滞麻木的中年闰土。不仅会对人物变化有所感悟,在“异”中更获得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和理解。而文中“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凋敝迫使城市小市民也困窘和无奈,从而写出封建制度的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我”对寄予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情感。
当然,这篇课文的比较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获得作者的情感和小说主旨的深邃等方面的感悟。
3.问题让比较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我们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一般都会通过同步练习与拓展练习进行巩固性的训练和提高。其实,拓展阅读的文本多是比较的阅读材料。无论文本内部比较阅读,还是同质文章的比较阅读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如鲁迅《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选《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但一个是失败至落魄地在人世间无声息地消失,另一个则侥幸中举。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比较问题: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背景上看,这两篇小说在反映什么样的共同主题?从描写的角度说说这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和效果?问题的价值是比较阅读的关键,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着力点。我们在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精选材料之后还要妙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通过阅读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求异思维和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较阅读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兴趣,突出学生的独特体验、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加强集体交流,提高阅读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姝红.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J].江西教育,2012(36).
[2]王波.谈谈初中语文比较阅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3]王建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比较点的确定[J].教育革新,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