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能力;现状;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32—01
一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课堂内朗读时间少。虽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繁花似锦,但朗读练习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是“雁过无痕”,虽然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但往往读不完课文,老师就拍手示意学生停下,马上又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学生朗读机会少。在课堂上不论是检查性朗读,还是讲析时的所谓的有感情的朗读,老师往往盯住的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朗读练习的机会。
3.朗读只讲形式不重实效。虽然课堂内老师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分组读,读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但只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多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两分钟,又在老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中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1.增加中学生的语文朗读时间,培养其朗读兴趣。教师在课堂内应力求教学环节精简,避免大量无效教学环节的 出现或重复,在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内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力求字正腔圆。就是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普通话标准,读得流利自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朗读要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或给学生创造标准普通话的氛围、环境,让学生过好普通话关,对个别学生发音不准,不正确之处教师要耐心地去纠正,使学生的朗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说话一样自然,流畅。
3.确定朗读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朗读也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基调是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的,不同作者,不同思想内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情感和感情基调,因此在朗读时其激情、语感各异,这就要求在朗读时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该悲伤处悲伤,尤其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恰当运用重读、停顿、语气升降,这样才能显示语文这一语言的生命和感染力,也才能真正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录音的形式,让学生先试听,而后让其模仿朗读,或多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辩论赛或演讲赛,以培养其良好的语感。
4.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途径,长期坚持,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年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等手段作为示范,让学生模仿跟读,学着朗读。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老师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从而产生了很强的朗读欲望,既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2)配乐朗读。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课文时,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分角色朗读。为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朗读不仅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4)举行朗读竞赛。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表现欲望,喜欢参加比赛,而且都希望在比赛中获胜。因此我们可以选取课本上已学过的课文等,随时在班级中举办朗读竞赛,并进行现场录音,小评委打分,评出优胜者进行奖励。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