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关键词〕 魅力课堂;教材;特点;想象;情境;学情;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30—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习的载体。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创建魅力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精读课标深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和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明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式,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使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 ,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浅出地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
二、针对特点引导观察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帮助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喜欢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能力。
三、发挥想象语言生动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求他们看到事物的形状就想到事物的变化;看到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就想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教学完《长城》这课时,我准备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段视频让同学们观看,然后借机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写一篇《参观长城》的文章,看谁想象丰富,写得生动。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天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作文送到了老师的手中。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其认知过程。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
五、分析学情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关注你所教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他们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习惯、情感特征,选择更好的教法,逐步把他们的学习思维引向纵深。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同学们学习了“抓住特点写景”的写作方法后,老师指导同学们写我校的校园小景“小草坪”时,同学们就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草坪”的主要景物——小草四季的变化, 写出它的特点,特别是到了春天小草“春风吹又生”的气势和迎春花盛开之时,整个校园笼罩在生机勃勃和一阵阵清香之中的景象……
六、联系生活有效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选取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既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的死记硬背,又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而又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才能构建出一堂又一堂的魅力课堂。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