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彤
【摘 要】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危重症,来势凶险,早期病死率高,急性期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危害极大,因此临床护理很重要,密切心电监护观察急性心梗病人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使病人得到早期救治,同时合并有效护理,降低患者死亡率。
1 临床资料:自2008.1~2011.1,3年共收治76例,男41例、女35例,平均年龄在59岁,其中并发室早38例,室性心动过速17例,心室颤动14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
1)、监护准备
病人入院后即行心电图波监测,并置于ICU专人看护,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护士同时要熟练掌握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如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可用阿托品1mg静脉滴入维持心率在60-80次/m为宜,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2)、观察护理:立即止痛镇静,吸氧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心律失常保持静脉通道顺畅,以供急救时静脉给药,同时稳定患者情绪,向患者说明治疗护理目的增加其信任和安全感。
3)、急性期监护:频发室早(每分钟超过5个)多源性室早、成对室性早搏或连发室性早搏常预示着心室颤动。医生、护士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迅速积极进行抢救,如病人出现心室颤动,即行200-300J非同步电击除颤,一次未成功可再次除颤,当室颤持续不能用电击去颤终止时,粗颤可用利多卡因、可达龙静脉注射,细颤可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变成粗颤后在行除颤,以利于除颤成功。在急性期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血压、呼吸监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各项生命指征,注意有无神志、胸痛程度的改变,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7天,患者在大面积心肌梗死情况下除感觉心前区胀痛外并无特殊不适可能与病人耐受能力较强有关,但应告知病人配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1-2周。急性期后可在床上适当活动肢体,避免肢体血栓形成。
4)、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由于卧床、排便方式的改变,病人常易引起便秘,指导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清晨可饮用1杯淡盐水或蜂蜜水,也可用开塞露或者喝番泻叶,必要时温肥皂水灌肠,同时辅以腹部按摩,但大便时嘱患者不要屏气用力以免增加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氧,同时大便前给患者含硝酸甘油0.5mg,或消心痛5mg。
5)、病房环境要保持安静、舒适、整洁、患者有条件宜住单间,减少探视,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和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可选服用安眠药。
6)、抗凝观察:
在急性心肌梗死进展,梗死范围扩展时短期可应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有无抗凝过度而引起出血情况,肝素偶可致过敏反应及血小板减少,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7)、输液中观察滴速及血压,应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血压,严格控制滴速,最好用精确的输液泵,调至15-20d/min,若病人24小时血压无特殊变化,无头疼等症状,可适当调整到30d/min,由于输液时间过长可给患者置入静脉留置针,减少针头脱出,药液外泄,同时要说服病人克制急躁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8)、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指导,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热心,同情心及爱心做好安慰工作,强调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2 体会: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75%-95%,恶性心律失常室性行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6m内会出现不可逆转损害,如能早期发现早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护士除了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紧急的判断能力、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识别,熟悉各种心律失常抢救程序及用药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抢救,这样会极大的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5期·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