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红
一、名师教学课例研究的意义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而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地方。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课例,就是直接探究名师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共同体,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困境和薄弱环节,以名师教育教学艺术之长,反作用于自身,实践、提高、再实践,从而促使我们突破个人局限,走出教育教学困境,最终获得自身专业成长。
二、名师教学课例研究的方法
名师的课例往往体现出丰厚的积淀,对所教学科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体现出一个优秀教师的技能技巧及个性风格。这一切决定了一般教师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学习借鉴。课堂教学是复杂丰富的,所以名师的课例可供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如何进行研究?问题即主题,我们自身的短板就是研究的主题。我们需要确定一位或若干名师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等选取一个点进行研究,一课一得;也可以对一位名师的所有教育思想、教学艺术、教育风格进行纵向深入系统的研究;还可以横向对教育思想、艺术风格相近相反的多位名师进行比较研究。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像课题研究一般深入拓展,最终使自身短板变长板,哪怕使自身长板更长,都是成长,都是研究成果。迈克·富兰说:“教育工作者个人是一个关键的起点,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杠杆作用会更大。”(《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应包括如下几点:
1.确定名师课例研究的主题
研究主题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式:一般地说,研究主题应该来自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将自己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一列出、归类,提炼出最贴近实际的典型问题为主题。它们应起点低,贴近自身能力,有一定材料,跳一跳就能够解决。如导课切入点的选择,课堂提问的艺术,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教材的使用与拓展,咬文嚼字品文字的魅力,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主题。更多的教师研究主题的选择往往是即兴的,来自“触文生情”。我们偶然看到一个课例,课例中的某一种做法引起我们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就可确定为研修的主题。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学写一篇游记”(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堂写作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分析一单元四篇文章《巴东三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走进纽约》《周庄水韵》构思的特点。《巴东三峡》移步换景,全程描述。《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定点观察。《走进纽约》是淡化游踪,高低错落。《周庄水韵》是作者多次到,但详写了其中一次,移步换景写的。
第二步:给学生发四篇文章《颐和园》《观潮》《长城》《海上日出》让学生读,自选一篇,说说给自己怎样的启迪。后又给一篇《罗马速写》,共同分析。
第三步: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阅读文章各自的写作特点,并深入点明。《颐和园》:一处一处地写,《观潮》:一时一时地写,《长城》:一层一层地写,《海上日出》:一次一次地写,《罗马速写》:一类一类地写。
第四步:小结。游记的写法,一是游踪明晰,移步换景;二是定点观察,情景变化;三是略有游踪,先叙后议;四是暗示游踪,专写一景;五是全无游踪,分类描述。
第五步:学生练笔,说出构思,教师指导。
这堂课先是结合教材梳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运用知识研读不同类型的典型游记,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消化知识,注意具体细节段落的展开,最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构思练笔,教师指导。
2.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文献研究是课例研修的起点,它使我们掌握涉及的相关理论,懂得名师的选择与突破,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从而获得更有意义的价值。掌握的文献越丰富,对文献理解得越深刻,课例研修的效果越明显。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有收集、整理课例的良好习惯。
按照研修确定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或若干名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直接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解剖、分析、整合、提炼、升华,概括出其特点或名师的共性、规律,对照、反思自身的不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提炼出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对策方法,吸收进而内化,就会转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
如文言文的教学,既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在的美,但教法易死板,课堂易沉闷,不像现代文教学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探究文言文的教法为研究主题,我们可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李卫东老师执教的《陋室铭》。此课例他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四层朗读:一读疏通字词,搞清文章的句读;二读把握主旨,体会思考文章精妙之处;三读懂得文章写法,明白来龙去脉;四读明白文章这样写的原因,体会作者匠心。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范例。
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阿房宫赋》则另辟蹊径。整堂课由四大环节构成:(1)师生问答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重点词句;(2)通过缩写、填空,分组查找理解相关句子来感知内容、梳理层次;(3)以声传情,以声求义,以声品味,教师诵读、学生识读来感受赋体文章的特点;(4)通过“我与杜牧比文章”,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写作的意图以及新的启示。此课例,站在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度,既重视字句落实、疑难辨析的文言积累,又注意从文体特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章法鉴赏到文化传承上拓宽了课程资源,增加了课堂的深度和容量。
这两个课例既脚踏实地基于传统,完成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又落实新课改理念,颇具智慧,眼光高远,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一般赛教课的花架子,质朴中寄寓深刻,务实中隐含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还可以找出不同名师的“同课异构”教学实录,同一名师不同文言不同教法的课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他们课例设计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探究其共性、规律。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究竟哪一种课例的教法适合自己,既要看学情,又要看自己的个性、能力和语文素养。学习借鉴的目的是实践创新,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模仿,可是没有哪一个名师的教法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能够直接全盘接收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语文素养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法会有不同的味道。生搬硬套只会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甚至会丧失了自己原有的长处。所以模仿之前必须结合个人实际与学情进行改装,认真分析、吸收,演化为自己的教法。改装的东西最终要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内化的教育智慧必须经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再历练,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才会形成,而且需要实践者的不断修正,才能演变为自身真正的财富,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和价值。
4.做好记录性工作
规范的名师课例研究应该是严谨的,应有相应的记录资料。这是我们成长的轨迹,经常回头看看,就能不断修正策略和方法,获得突飞猛进的成长。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附件
名师的课堂实录
相关教育理论资料、其它文献资料
总之,一个勤奋聪颖的语文教师会在名师课例研究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日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构建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会把语文课堂演绎得丰富多彩、富有韵味,会以自己语文教学的个性魅力把学生引进语文的殿堂,并在这个殿堂里渐入佳境。
参考资料:
1.齐渝华主编《怎样做课例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郭志明《盛开在肥沃土地上的鲜艳花朵——20位语文名师课堂教学风格综述》,中华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