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开拓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却苦于漫无边际,因而事倍功半,叶圣陶老先生多年前“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话,当给迷茫的我们以警醒,笔者以为,这个“例子”,不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例子”,也是学生情感陶冶、感悟生活的“例子”,更是学生积累生活、表达自我的“例子”。学好、用好这个“例子”,能起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一、 千方百计,学好“例子”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首先是语文知识的例子,小到生字的识记、词语的运用、修辞的选择,大到事例的选择、文章的构思、情感的表达,都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初始年级,我着重养成学生的识字用词的良好习惯,进而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基本能力。比如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要自觉查生字,划出课文中好的词语,弄清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标出疑难点。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板书生字,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生字写得准确、工整,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检查词语的掌握,先由小组进行讨论,哪个词语用得好,理由是什么,老师适时进行点评。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也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高年级,则着重进行修辞、写法的品味,通过小组讨论、课际交流、教师点评、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春》时,课文中有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采用拟人修辞,并用“赶趟儿”一词,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又把春天来临时,万物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我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联系自己生活中的观察,闭目凝思,在头脑中再现这幅画面;然后引领学生试着换用别的修辞,看看能否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经过一番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再举一反三,分析课文中其他修辞的表达效果。正因为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春》这个例子,学生初步领悟了修辞的妙用。
二、多措并举,品悟例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21世纪的独生子女来说,毋庸讳言,他们的情感体验由于生活、知识面的狭窄,是比较单纯、浅薄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丰富学生的积累,进而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利用多媒体,把当时的有关史实资料提供给学生们观看、讨论,引导学生体味那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情感,进而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愤慨。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引用了心理学的一个小小实验,要求学生写出四个自己最亲近的人,假设遇到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自己会永远失去这些亲人,你愿意最先失去的是谁?逐一划掉亲人的名字,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下来。一时间,原本叽叽喳喳的学生们前所未有地沉默了,心灵中一扇久未开启的窗户打开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伤感掠过孩子们的心头,有的学生甚至随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泣不成声。亲情,这种他们久已忽略的情感涌上心头,这时候再读《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那份伤感、怀念,理解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背影》这个例子中所传达的那份浓浓的父爱深深感染了孩子们,更启发他们要珍惜父母对他们的深爱。
教杜甫《石壕吏》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揣摩吏与妇的语言与心理,再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课堂上,两位同学的出色表演把同学们带入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吏的凶暴与嚣张,老妇人的凄苦与无奈被诠释得准确而又到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散步》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选出两组同学分别扮演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内容与课文有所不同,当众表演。由于贴近生活,同学们的表演生动感人,对比鲜明,学生在愉快与感悟中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教史铁生的《我的梦想》时,采用访谈的方式,通过主持人与作家的对话来展开。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很感兴趣,在课文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展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结果大大超出我的想像:有些小组的谈话内容非常详尽,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对人物的理解都很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以写为主,用好例子
我们中国人一向注重“学以致用”,不然就是典型的书呆子。语文所说的“用”,对学生而言,就是写作。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最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一方面,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培养学生“为什么”的意识,比如,课文《背影》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芦花荡》为什么用景物描写开头?《祖父、后园和我》为什么选取我给祖父头上插花和我在后园玩耍的事例等等。从初始年级到高年级,以课文为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题目设置、谋篇布局等有关问题,领会到其中的表达目的和效果,然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相关例子,指导自己的写作。其中的真情实感仍然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上文提到的例子,朱自清的《春》《背影》等,都是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触,抒写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思考;有了真情,再小的事例也饱含打动人的力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每件小事背后都有真情,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人民和祖国的美好情感,形成写作的良好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写作中,对照例子,反复修改,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子曰:“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联系当今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启发我们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紧密联系生活,启发、触动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情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语文教学的一条和谐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