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精髓和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坚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尝试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全面发展;分层次教学;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精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把所有学生看成是一个抽象的整体,按照一个标准去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是非常有害的,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坚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次教学。当然,分层次教学不等于“分流教学”,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以世界史教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一课为例,就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在智力、才能、兴趣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别。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层次。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要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领略大纲以外的知识天地;对于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于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目标,并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可见,分层教学不但重视优等生的超前发展,同时又不歧视差生,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即使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都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沿着层层目标拾级而上,从而在集体教学、分组交流、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下,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
二、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至关重要。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计面向全体、符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层次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应包括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或超过大纲要求的层次目标。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目标体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把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的视线之中,并把加强“双基”训练摆在突出的地位上,使达标层、发展层、拔尖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诚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但如果只注重面向全体而难以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就会使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所以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次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当然,上面所讲述的仅仅是从课堂设计方面的改变,要想深入实施分层次教学,还需要从很多方面努力,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标准等,其中评价标准的改变显得更为重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要全班学生都达到优生的标准,就会使中、差生与这一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大,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如采用难易程度等不同的A、B、C历史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对应选择。这样,就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各自的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他们“加餐”,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并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和要求,形成新的目标,并用更高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要求他们;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我们一方面要认同,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人的认识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结果;同时要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订改进的计划,早日达到相应的标准,甚至更高的标准。尽管时间上比其他学生有些滞后,但最终的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层教学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它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够使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